赤子匠心——大国工匠精神

赤子·匠心 

沁玉微凉,幽墨生香。 

落款下,一枚盈寸的印,宛若一朵红的莲,绽在了素净的白宣上,美得让人心惊。 

手执一方童老师刻的小印,沁凉;赤子匠心,滚烫。 

拈笔古心生篆刻——初见 

童迅,1959年生,江苏南京人,字正之、茂父,号心斋。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金石印坊首席艺术顾问、南京印社副秘书长、中国赏石家协会会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顾问、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南京颜真卿书画院副秘书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理事······ 

这些,是从百度上得来的信息,读来,不免让人心生敬畏。但与平日,老师儒雅随和,平和简静的形象,倒很是相符。 

“童老师,你最先开始接触篆刻是什么时间呢? ” 

“83年。因为公司的书画展,其中有篆刻,感觉好玩,从此就喜欢上了。” 

粗略一算,童老师钻研篆刻,竟已经近四十年了。不免惊叹。想想自己,素日,只看到老师《童迅篆刻》系列的印选已经出到了第七本,举办一场场篆刻作品艺术展的光鲜,竟丝毫没有关注过,老师一点点倾注其中的年华。 

“哇,这么早啊!那,童老师,你觉得,篆刻长久以来,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篆刻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从喜欢,到爱好,到玩成了职业哈哈。确实,从小爱好广泛,自接触到篆刻后,就几乎没有其他什么爱好,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喜欢访古,研究古文字。” 

然而我认为,童老师古雅简约的书卷灵气,便是他付诸年华的最好写照。 

舒卷浑同岭上云——倾心 

“童老师,可以简单讲讲篆刻的历史吗?” 

“首先要搞清一个概念,所谓篆刻分为两.块:一是宋代以前,称印章,也就是工匠制作。二是宋代以后,文人参与自写自刻。 

印章史,自商代始,商代,周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唐,宋。其中战国和汉代,是印章发展的两大高峰。 

而篆刻,自宋代、元代文人参与后,至明代出现篆刻流派。” 

聊到关于历史,童老师一改往日的闲静少言,侃侃而谈,介绍起来。 

金石华彩,知白守黑,方寸之间,刀走凌云志,字行流云姿。 

如朝行愿望青山——传承 

“童老师,最后这个问题有点空喔,可以聊聊你对篆刻和大国工匠精神的理解吗?” 

“这个题目有点大啊,哈哈。” 老师笑了,“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坚持。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篆刻艺术虽然是从工匠的手艺演变.成为一门艺术,但仍然要具备一种,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篆刻,包括印章,以前是具有实用性,都是工匠所为。至宋元明清之后,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也正是因为篆刻具有实用性和具有艺术性。所以,它是古代工匠精神的延续。” 

“以前刻印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现在也问耕耘,也问收获。而现在,最重要的,是更注重传承。”聊到现在对待篆刻的态度变化,童老师如是说。 

传承,多少匠人心中,滚烫的词。 

我将西泠的印泥收起,擦净了印上的丹红,小心收好。再看那朵莲。 

红的,大红的。 

是熊熊燃烧着的,赤子的匠心吗?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