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人生

拿到《朗读者》一书,吸引我的是对每位朗读者的采访。看节目时,一点一点认真看下来的,是董卿与朗读者的访谈。

访谈室里的一问一答,三言两语,一个人的人生就这样被勾勒起来,朦胧又丰盈。

这种人生的交流,令人神往。

最近一次坐滴滴,司机是个中年男子,半小时的车程,他把他的一生提纲挈领又不失丰腴地描摹出来——来自河北,到南阳谋生;两个女儿在某初中,成绩如何;自己的求学经历之大起大落;他在哪儿有房子,以及他父亲临终前与他的真挚交流……

他的人生是随缘自适、精心经营,不矫饰,又不失情趣,我向往,也钦佩。

就在我俩这种人生交流中,我感受到一种踏实感,或者说,是一种简单又弥足珍贵的生活中的“小确幸”。

肯与他人掏心窝地交流人生的,确实少见;或者,这是我们被动地交流与主动地汲取。然而诸多时候,我们渴望交流的对象,常常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我们仍期盼了解他们的人生,进行一种无声而主动的交流。

上学期末,各种机缘巧合,加了某学长的QQ,带着北大光环的他,足以成为交流的目标。登录他的QQ空间,他从启蒙到稚嫩到成熟的整个变迁,肆无忌惮、毫无保留地展示。一时间我竟跳不出“人生交流”的桎梏,沉迷许久。

后来,与数学老师交流,我吐露这段有些失智的经历。老师的一句“你傻不傻”如一盆凉水,让我从以“交流人生”为幌子的幻想中脱离出来。

当然,这是反例。和这些带“光环”的人的人生交流,完全可以控制在理智范围内。

闫浩,被誉为“清华第一助教”。除了他的一系列成就,我留意到他在向清华投递入职申请书却不被接受,但他不再纠缠,转向其他院校,抹去曾经的成就,开始新的教学生涯。

他的努力、坚持与毅然也没有被忽视,他说:“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在不同的时间点面临不同的选择与转折,都应当及时调整心态去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不要为明天留下新的遗憾。”

这才是人生交流的“根”与“魂”所在。

这些人生交流,或如浮光掠影。但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忆起时,或许,它们将会汇成一股力量,使我向前……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