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作文800字
作者:安朱丽 时间:2021-10-02 13:35:54 我要投稿!
【第1篇】
黄叶告别枝头显得有些苍凉,游子告别亲人带着些许无奈,但,我要说,告别或许是人生的升华,是一种千古绝唱。
王昭君,一位宫廷弱女。面对匈奴和亲的请求,汉帝不舍公主远嫁,宫女惊恐失色。是呀,谁愿离开故土亲人?谁愿远嫁荒蛮之地?但,她,想到沙场将士喋血,想到无辜百姓生灵涂炭,想到汉匈永远和平修好,毅然挺身而出,含泪告别亲人,告别长安,坐上颠簸的马车,随着迎亲的队伍,走向荒凉的北方,融入举目无亲的帐篷。她是和平的使者,是王朝统一的奠基者。此后汉匈六十年无烽火,“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她传播的中原文化在荒芜凄寒的边域深深扎根,葳蕤成长,一片繁华。
王昭君的告别,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苏东坡,一代良臣。他敢于秉公直言,为江山社稷鼓噪,却屡屡遭政敌掣肘,佞臣诋毁。宋帝昏庸,不分忠奸,才高而不委重任。苏东坡触怒龙颜,被逐出京城,贬谪乡野。他告别朝堂,轻装简从,下黄州,到苏杭,去海南,越贬越远,越贬越惨。面对朝廷不公,面对生活的厄运,他不沉沦自弃,而是告别不幸,振作精神,励精图治。他开田拓土,疏浚河湖,兴学教民,除恶惩吏。所到之处,瓜果飘香,稻麦丰稔,百业兴旺。他用渊博的学识,改变了穷山恶水,他用磊落的胸怀,效忠着社稷。
苏东坡的告别,造福了一方百姓。
杨善洲,一位地委书记。退休后他拒绝进城安享晚年,扎根荒凉缺水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唯有简易的草屋、摇晃的木床、陈旧的小桌、粗糙的柴凳、生锈的罗锅,与他相伴。他招募民工,与大家一道挥锄挖土,与大家一道吃淡饭、咽粗菜。腰酸腿痛,他拄杖而行;重病在身,就在山上熬药治疗。他说,人老退休,但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退。在荒山一干二十余年,临终将价值三亿多元的林场经营权捐给政府,未带半根草去。如今的大亮山,树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中山珍遍地,枝头莺歌燕舞。
杨善洲的告别,改变了荒山的容颜。
人生总有让人难以割舍的告别,胸有大志者,恶风摧不毁意志,险石压不弯脊梁,人生会在披荆斩棘中绽放光彩,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业。
点评
这是一篇标准的应试佳作:开篇第一句便直入主题,挑明自己对“告别”二字有别于传统的理解,接下来便用三个从古至今的不同名人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分别写出了王昭君、苏东坡和杨善洲是怎样通过“告别”而升华自己的人生,为民族与国家做出贡献。三个事例格式统一、论证严密、条理清晰,文字上又多用短句,所以读起来极具韵律感。结尾再次与开篇呼应,升华主题。全文结构简单而扎实,没有一句废话,这样的文章很适合读者借鉴模仿。
【第2篇】
踏过风景淳朴的一墩古桥,迈上平地后一个不舍的回眸,是与桥告了个平淡的别。但有种告别刻骨铭心,一辈子大概只有那么一两次,却叫人砭骨地疼痛。
我见过老家的春夏秋冬,它与濮阳相距算得上远,却因为母亲的孝敬使我经常到访。每每车子在那条胡同口停下,不想也知道,姥爷肯定在那块石墩子上坐着。姥爷子孙很多,可总是偏爱我多一点,那健硕大腿上的位置,是只有我能坐的。每每离开的时候,姥爷常用那张厚实粗粝的大手裹着我的小肉手,将我抱上车座,再替我关上车门,透过玻璃笑着看我。我按下车窗同姥爷高声道别,他准能乐开花。
春冬更迭,我一天天地抽节拔高,却没留意过那个老人何时已经佝偻了过去挺拔的腰杆,再也抱不动我了,以至于在听到姥爷的病已经无药可医的时候,我是如此愕然。
那天秋意绵绵,我踏着夹杂着枯黄落叶的泥泞小路,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胡同口。巷口的石墩上空荡荡的,还落着几片枯萎的叶子。我进了堂屋去,看我的姥爷,姥爷恋旧,想在离开世界的最后时分留在生他养他的地方。他信奉个落叶归根,堂屋里弥漫着生命腐朽的气息。姥爷躺在那张弹簧床上昏睡,母亲不断催我过去,可我的腿却像是发了僵,一步步笨拙地挪到姥爷面前。老人的生机快被癌细胞蚕食殆尽了,那层皮包着的脚踝甚至同我手腕一样细。姥爷像感觉到了我,掀开耸着的眼皮,浑浊的眼珠缓缓移向我的方向——我赶紧握住姥爷的手,看他嘴唇掀动像是要说什么,我弯下腰去听,可那声音含糊的近似于无,我听不清,一股股翻滚的酸涩心绪涌在心口。母亲说:“你姥爷问你怎么样呢。”很神奇,母亲总能听懂姥爷的话。“我、我挺好的姥爷……”平日巧舌如簧的我此时几乎说不出话,四肢生了锈般,眼眶里积攒的泪不受控制地一股脑坠下来,滴在我与姥爷紧紧相握的手上,无法抑制的决了堤的悲伤在心中炸开。姥爷露出一个好像是安详的表情,被我模糊在眼中。当姥爷阖上眼时,我跑进院子哭了很久。母亲还凶我,说这时候哭晦气。可她自己的声音也发着颤。再次上车的时候,却再没人来送我,再没人来同我告别。
一个月后,姥爷驾着仙鹤去西方的极乐世界了。我没来得及同姥爷告最后的别。
此后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在胡同口的小石墩上坐上一会儿,是与那个永不再回的人告一场告不完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