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诸葛亮作文8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12-11 12:23:59 我要投稿!
【第1篇】
他,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在隆中便已为刘备构画了一副战略蓝图。他,就是三国时期,那聪明绝顶,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一位好丞相。
诸葛亮,字孔明,本是隐居于隆中的一位智者,后被刘备三顾茅庐所感动,成为了蜀汉的丞相,也为刘备出过许多计谋,助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
在我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位智者。他未出山时,便已在茅屋中得知天下大事。而且他还似乎知道刘备会来请他出山,便在隆中为刘备构画了一副战略蓝图,并且助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为蜀汉丞相时,他多次运用了过人的计谋,助刘备建立了蜀国,打下了基业,并与魏、吴两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他多次用智,多次打败了曹操,其中最有名的是赤壁之战,他联名了东吴,在赤壁之战中让陆逊诈降,假装给曹操“献计”——当时曹操手下有百万人马,却都是北方人士,不识水性,只要水上一有比较大的风浪,便站立不稳、头晕目弦、大吐不止。准确说就是晕船——让他把所有的船用铁索连起来。曹操一试,果然风浪对船的影响变小了。之后,他又向周瑜立下军令状,向上天“借”来东风,用火攻大败曹操,结果使曹操元气大伤,从此再无一统三国之力。
在我眼中,他还是一位有血有肉、感情丰富却又遵守军法的人。在蜀汉的后期,蜀国已经没有以前的战力,武将也不多了。就在这时,敌军来袭,诸葛亮身边的一员武将马谡自告奋勇,诸葛亮便命他去守住街亭。但马谡却不懂用兵之道,把兵力全部都集中到一座山上,被敌军用火计攻破,丢了街亭。当时,按军法是要处斩的,可是他当时想到马谡上有老母,下有孩子,但军法严明,不得不行。马谡便请求他照顾好自已的家人。诸葛亮悲伤地答应,含泪斩了马谡。如此真情,却因军法严明而痛失一将,挥泪斩马谡,这就是他有血有肉、感情真切之处。
同时在我眼中,他还是一位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耿耿的丞相。他一生为国家的奉献巨大,名传千古。在蜀国后期,刘备病逝,无能的刘禅继任,而他率师去伐魏,在出兵之前写了《出师表》一文,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一篇表文,表明了自已对蜀汉的忠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一位诗人曾这样评价他。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美名流传千古,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忠臣,他为蜀汉奉献了自已的一生。
【第2篇】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这是他的好友徐庶对他的评价。诸葛也自视才高,常以管仲、乐毅自况,并以咏唱《梁父吟》来抒发自己的一腔壮志,然而“时人莫许之也”。诸葛躬耕南阳,独居草庐,心中笼上了无边的寂寞。忽一日刘皇叔枉驾委屈请其出山,于是他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人生机遇。从此,他的命运轨迹和汉室的复兴大业紧紧地联在了一起,而他的人生悲剧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首先悲剧的原因在于他未能遭遇明主。刘备也算是一个英雄,但与曹操(是历史上的曹操,不是罗贯中笔下的那个奸雄)相比,就不可同年而语了。曹操凭借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平定了北方,那时的刘备还只是一个没有地盘的江湖浪人。思贤若渴的曹操没能得到诸葛亮,却让那个卖草鞋的刘皇叔捷足先登了。
但诸葛亮真的能帮助刘备夺取天下吗?
的确,当初刘备三顾茅庐之际,孔明也曾对他炫耀过自己复兴计划,但那个宏伟的复兴蓝图染上了太多的浪漫色彩。鲁肃说过:曹操不可争,汉室不可兴。可见在这一点上,鲁肃要比诸葛亮要清醒得多,也英明得多。诸葛亮不顾客观实际,凭借一介书生的幻想和热情,一意推行他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恢复计划,实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愚蠢之举,盲目得有些可笑,渺茫得有些可怜。诸葛亮似乎不知道这一点,“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一次次以疲惫的蜀汉弱旅去进击强大的曹魏雄师,结果每一次都是无功而返,徒增遗憾,徒留笑谈。
有人说他是“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是为了报先主的知遇之恩。这话恐怕也经不起推敲。我们都知道,三国之中,蜀汉最弱。但就是这个最弱小的政权一次又一次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真可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以卵击石的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有人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如果当初诸葛亮不攻曹魏,西蜀可能会坐以待毙。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懂得这种战术的应用条件。如果双方实力悬殊过大,主动进攻无异于飞蛾扑火。举个例子,在海湾战争中,如果伊拉克采用先发制人的战略,主动对美国为主导的盟军发起攻击,结果只会加速它的灭亡。为什么?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对手。诸葛亮耗尽了蜀国的物力财力,也彻底动摇了刘氏江山的根基。从而加速了这个西南小国的灭亡。如此看来,诸葛亮一生的硝烟烽火多少都有些滑稽,特别在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之后的那些征战更是一些败笔。也许他主观上都是为了尽忠行义,但客观上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如果长于政事(史书上说他“长于政事而短于治军”)的诸葛亮能把主要精力用在蜀国的治理上,使蜀汉变成一个富足而强盛的国家,蜀汉断不至于这么快就二世而亡了。
有时我想,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他选错了人,他应该把后主托付给蒋琬。因为诸葛亮太爱折腾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反复地去折腾一个国家。只要他活着,这个国家就不会安宁。而当他倒下去的时候,蜀汉也已经被折腾得奄奄一息了。
诸葛亮的一生就是在演绎一个三国时代的悲剧: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物,确立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地犯一个巨大的错误。
【第3篇】
一个沉闷的午后,我站立在沙漠中,脚边长着一棵干枯不屈的草。在风沙中,我感受到了一支军队的阵仗。听不清发生了什么,巨大的脚步声如波浪击岸般轰鸣,震得脚边的草摇摇晃晃的。我只身迎了上去,看了真切:蜀国的士兵正操着木杆子踏步训练,人人脸上淌着汗珠。大帐旁走过一个身影,我一眼就认出了这就是诸葛亮——我仰慕已久的军师。
诸葛亮对我微微一笑,说:“你是来投靠蜀汉的英雄吗?蜀汉欢迎你!请到帐中一坐!”我感受到他手掌的温度,揣着一颗激动的心入了营帐。他身披的长衣带着潇洒的风度,可那高大的身躯却显出憔悴,曾经羽光油亮的羽扇,显出颓败之态。
我与诸葛亮面对而坐,却不敢直视他云淡风轻的眼神。我问诸葛亮:“蜀汉这是要出征吗?”诸葛亮说:“这是一支要北定中原,光复汉室的大军!”他那枯槁面容焕出光彩,像是干涸的泉眼重新被清澈的水给润湿了。营帐外的风沙声渐大,帐顶上不时传来沙粒的碰撞声和鼓鼓风声。
诸葛亮说:“你从哪里来?为何独自在此处?”我说:“我是一介书生,本想考取功名,不料天下动荡,好生失落,一直在此地徘徊,未曾料想能在此处遇见先生您。”“这么说来,你是否愿意投靠蜀汉?”“不,我不是来投靠蜀汉的。我知道先生您功勋卓著,对蜀汉的建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但后主刘禅庸碌无能,您为何不自立为王,整顿蜀汉呢?”诸葛亮的面容不再微笑,而是有了几分愠怒:“先帝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把先帝的江山占为己有。世人都说我是神,周公瑾说‘既生瑜,何生亮’后倒地而亡,这是因为他放不下戎马功名;曹丕把我当作最大的敌手,我却不敢担当,因为魏国国力如此富强,蜀汉却已无多大的胜率。我北上中原,不过是想在我有生之年,再为蜀汉尽一些绵薄之力。我倒是钦佩那周公瑾,能死在东吴富饶之地。”
我不禁有了泪光,忘了前来的目的。诸葛亮不是神,他不是神!神怎会倒下?又怎会如此丧气?他是两朝老臣,有着一颗永远忠诚的心!我说:“诸葛先生,就当我没说过那样的话吧。您是一个英雄,即使终有一天倒下了,也仍然是盖世英雄。我明白了,神不如英雄伟大,因为英雄有一颗坚贞的心。”
天色变暗。沙洲传来阵阵寒意。诸葛亮把木柴、干草丢进火炉,传来奇异的焦味。他说:“你走吧。”他的眼神坚定。
我只身走出营帐,在一片黑色的沙丘上迈开步子,耳后传来一众将士的鼾声。走了很长的路途,不敢回头。我怕看到先生那仍亮着的营帐,听到那夙夜的忧叹。
月色下,我又看见了那棵干枯不屈的草。此时的它已被露水沾湿,在这个宁静寂寥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