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花开 作文1000字

第一次见到奶奶,是在十年前的初春。

正是玉兰花开的时节,一缕清香划破了尚有一丝料峭的寒春。树上,玉兰花如白云般萦绕在青枝绿叶间,树下,奶奶笑盈盈地向我伸出手,眼睛慈爱又明亮。发髻梳的整整齐齐,插了一支婉约的碧玉簪。最美的还是那件蓝底白花的旗袍,旗袍上和满树的玉兰花交相辉映,让人一时分不清哪是人,哪是花?

“快叫奶奶!”爸爸扯了扯躲在身后的我。因我太过顽皮扭伤了脚,需要专人照顾.爸爸花了很大“力气”才从川西老家请来了奶奶.可经常在电话里交流的奶奶站在面前,和想象的奶奶完全不一样,看看自己脏手, 我害羞地挤出一句话:“奶奶,您的衣服好漂亮啊…”一扭头跑掉了。

五岁的我,第一次朦朦胧胧地感受到,因为一件得体的旗袍,美丽似乎并不一定与年龄有关.

在奶奶的悉心照料下,我的脚伤很快好起来,而我的“野性”也随之而来。为了避免脚伤再次发作,奶奶开始教我刺绣和做手工。有时也会给我讲讲旗袍。“旗袍呀,花色面料多得很呢! 水墨、花间、落樱、若兰 ……”奶奶边说边给我展示她满衣橱里的旗袍,:“现在那些个洋意儿可比不上中国的旗袍有韵味。” 

奶奶是真爱旗袍。家里做事,会穿上棉麻的墨青素兰旗袍;出门买菜,会穿上织锦缎的紫色喜鹊梅花旗袍;每逢家里过节庆生时,她会穿上真丝的红色牡丹花旗袍,而她最爱的白玉兰花旗袍是香云纱面料。连出门到个垃圾,,奶奶必然也把自己收拾的漂漂亮亮。她就如一幅水墨画缓缓铺开,将琐碎平凡的生活点缀得诗情画意。

同桌颖儿羡慕地偷偷问我:“你奶奶那么爱打扮,一定从小到都过得很幸福吧?”我问过奶奶这个问题,奶奶总是笑而不答。

四年级时, 学校要选一批手工作品去参加市级比赛。我特别想参加。奶奶决定教我做一幅蜀绣作品参赛。奶奶告诉我,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想绣个什么图案?”

不知怎的,我脑海中就出现第一次见到奶奶时的情景,脱口而出:“那就一件玉兰花旗袍吧。”我们选择了一幅米黄色的蜀锦作为底料,开始勾稿、上绷还不太难,到配线时,要求特别高。要根据不同需要把一根丝线劈成二分子一、八分之一,甚至十六分之一。奶奶只要求我劈成四分之一,我是个急性子,劈了几次,丝线都被扯断,太麻烦了。我彻底失去了耐心,奶奶怎么鼓劲儿都没有用。

那个微醺的黄昏,奶奶第一次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奶奶祖辈靠高超的蜀绣技术起家。到奶奶上辈时,已是川西小镇一个最富足的家族。奶奶五岁开始学刺绣、读私塾,心灵手巧,聪慧过人,还有一个被叫了一辈子的绰号——“谢美人”。

后来,土改的风像瘟疫一样刮到川西那个平静的小镇上,谢家大宅的落魄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锦衣玉食的奶奶跟着家族从云端直落下来。后来嫁给同病相连,在小学当美术老师爷爷,过上了最普通的日子。奶奶生育了四个子女,一个死于疾病,另外死于意外。好在爸爸和姑姑平安长大。把孩子拉扯大,她就组织镇上能干的绣娘们成立了一个绣坊,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刺绣被面、枕套、头巾等,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让蜀绣绽放出无尽的光彩。 

我有些不相信地看着奶奶,看着衣着考究、神色安宁的奶奶,谁知道她身后竟然有这些曲曲折折的故事。

“没有一个人是容易的,贵在坚持。 ”奶奶拿出丝线,满怀期待地看着我。 我拿过丝线,重新开始劈线。在后面的刺绣环节,也碰到过很多困难,比如要绣玉兰花的“锦纹针法”和绣人物发髻的“螺旋针“” 特别不容易绣好。但是我还是静下心来,不急不躁奶奶告诉我,绣者的喜怒哀乐都会渗透在细细密密的针脚里面。

终于,我的蜀绣作品绣《玉兰花旗袍》获得全市手工作品比赛一等奖。老师特意邀请我的“师傅” 奶奶到学校给同学们讲讲传统文化。奶奶又穿上那件蓝底白玉兰的旗袍。立领斜襟,温婉娴静,如一阙时代悠远的词,空气里似乎也流淌着玉兰花清幽的芬芳。

我们随着她的语言感受到旗袍文化的魅力。它可以清雅脱俗,如空谷幽兰; 也可雍容华贵,如盛世牡丹.旗袍,代表着女子的娇媚若水,也蕴含女子的柔中带刚。穿着旗袍,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仪态,腰身挺拔,动作端庄。 奶奶满怀期待地看着我们:“旗袍、蜀绣等等这些传统美好的文化,我们应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看看六十五岁的奶奶腰身依然挺拔,十岁的我,似乎懂得,生活给予一个时代或一个人的沧桑和苦痛,并不能泯灭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奶奶在学校做完讲座后,在我们身边刮起了一阵传统文化“ 时尚风”。奶奶就在小区里面开了一个蜀绣启蒙班,附近的孩子都可以免费来学习这种传统的刺绣艺术。后来, 奶奶又领头在社区组织成立了“玉兰夕阳醉”旗袍时装表演队。把附近爱美的老年人集中起来,一路表演,一路做公益。岁月给她们的人生留下了沧桑,但更多的是优雅和自信。

如今的我,愈来愈理解美丽的真正含义。“文化修心、旗袍修身。” 命运曾经给奶奶的生活打了一个难看的结,七十岁的她却靠着善良、坚忍、乐观和对美的追求,活出了别样的人生——她把这个结做成了一朵美丽的花。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个秉承几千年龙文化精神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吗? 

“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 生活就如一株白玉兰, 以传统为根,以文化为枝,以信仰为叶,历经烈日炎炎的洗礼,霜刀冰剑的考验,终能在人生的春天灼灼开放,无惧岁月,流年不凋。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