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作文8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3-11 13:33:47 我要投稿!
【第1篇】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无疑,行人们“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是极端错误的。这不仅是在拿自己的性命在冒险,更是对公共安全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乱象,应该从完善硬件设施上入手。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产生,是国民素质低下造成的。其实不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我们不难找到白皮肤、黑皮肤的行人肆意地在亮着红灯的路口穿行。他们来自发达国家,理应有着较高的国民素质,为什么也加入了“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之中呢?这只能解释为我国交通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比如,国内信号灯的变灯时间间隔多数并不合理。在高峰时期,中关村、陆家嘴、华强北等地的路口处常常会出现几百人的积压。在人山人海面前,若要遵守交通规则,行人需要轮候数次变
灯才能顺利通过马路。这意味着他们的等待时间往往会接近10分钟。如果这个时候连一个倒计时牌都没有的话,很容易出现大规模的闯红灯现象。
再比如,发达国家的红绿灯大多设有变灯按钮。行人在路口时只要按下按钮,信号灯就会迅速切换为绿色,供人通行。在中国就很少能看到这样的设施。日本的街上,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数量十分巨大。而在国内,即便是大城市,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也都十分有限,更不必说那些三四线的小城市了。
其实,想要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还有一些其它的方法,比如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加大处罚力度等等。但是,完善硬件设施是其中最好的一种方案。生命安全是每个人最大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是人尽皆知的。如果不是别无选择,恐怕没有人愿意拿性命开玩笑。因此,大力宣传安全意识,收效会甚微。而加大处罚力度,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它不能真正解决行人过马路困难的问题。
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学会“疏”而不是一味的“堵”。相比之下,完善硬件设施就是一种“疏水”的办法。人们想要快速通过马路,这种需求是正常的,是应该被满足的。如果我们能够从硬件上实现行人的这种愿望,“中国式过马路”的乱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了。
【第2篇】
“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百度的一个词条,具体解释为,过马路时错过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
“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这样出名,一是普遍存在,二是难以根治。即使交通设施不完善、安全意识不强等因素都影响着这种行为,但我觉得“中国式过马路”背后的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才是众人有此举动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刺眼的红灯清清楚楚发出了“停止”的指令,多少人一起若无其事地穿过斑马线。无视交通信号灯,忽略交通规则,因为大家都有责任,最后承担时自己分到的只是可忽略不计的一小点,所以过去也没什么,其他一群人的责任比自己的要大得多。本来应该自己背上责任,因为有了别人的存在而推给别人,甚至扔掉。面对记者的镜头,很多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明他们知道自己所作所为不对,也有羞愧之心。但为什么一开始却选择了做那“一撮人”呢?从众心理在这里起很重要的作用,它麻痹了所有人的神经,给人一种可以不用承担自己责任的错觉,致使很多人想都不想就跟着人群闯了红灯,而完全忽略了他们行为的危险性。
而这种从众心理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从小的方面来讲,是给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虽然全国10个月才有近800人因闯红灯丢了性命的数据好像在告诉我们,遇到危险的概率很小,但不代表它不会发生。只要闯了红灯,生命就要承担着消逝的风险,这是不能被遗忘的。毕竟,绿灯可再等,生命不重来。从大的角度来看,这是国民素质的滑坡,是民族精神的低靡。名叫责任的包袱被扔了一地,放任自己被从众心理麻痹,变得麻木,而不会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这是一个民族的逃避与懦弱。没有能坚持向上的精神的民族,难道能长存吗?等到从众心理把大家的道德底线拉得低得不能再低的时候,灭亡,就是不能避免的了。
后果这样可怕,所以,从众心理要不得。另外,相关部门也应该从交通设施的完善入手,配以教育宣传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创造一个能培养较高道德准则的客观环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要从心底里明白“中国式过马路”的危害,找回属于自己的道德准则。
那天在路上看见一个标语——“不从众,我的道德准则。”你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