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31 18:56:26 我要投稿!
【第1篇】
近期把《明朝那些事儿》全套看完了,多年来还没有看过让我觉得这么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书,有段时间都迷了,早上起来看,晚上看,上厕所看。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是自己真是差远了,人家作者还不到三十呢,就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来,而且很多见解都特别有道理,佩服、敬仰。而我呢三十多了,就这点水平,差距太大了。
书里面也有很多让我特别感动的人和事。有两个情节让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一是:明英宗朱祁镇和钱皇后的故事。因为皇帝被抓后,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瓦敕的军营里,希望能够赎回丈夫,后来又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条腿(长期伏地痛哭),看到两人重逢的时候(他带着急促的步伐向荒凉的南宫走去,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但他相信,还有一个人正在那里等待着他,等着他回来。他并没有失望,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他看见了这个人。开门的声音惊动了里面这个坐着的人,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便站起身来,摸索着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她看不清来人,因为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她已经哭瞎了自己的眼睛。我答应过你,我会等你回来的。 当一切浮华散尽的时候,我还会在这里等待着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的感动。人一辈子,能有这样的一个老婆,夫复何求?什么皇帝,什么江山,都没有了只要还有这样一个对自己的人,也就不枉此生了。
二是:杨涟。电视电影也看过很多英雄,为了信念视死如归的人,但他是让我的心灵最受震撼的人。单单看那些文字自己身体就觉得受不了(杨涟的下颌脱落,牙齿打掉,铁刷刷的“皮肉碎裂如丝”。用铜锤砸胸膛,几乎砸断了所有肋骨。布袋压身。然而杨涟还是没死,每晚在他身上压布袋,就当是盖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来。把铁钉钉入了杨涟的耳朵。最后也是最残忍的一招。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还有他死前说的一些话“〖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看到(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眼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崇祯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以前以为他是个昏君,现在才知道他原来是个很勤政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无法力挽狂澜。有时想如果在一个环境好点的时代,崇祯也不一定比康熙乾隆等皇帝做的差,只是生不逢时。
袁崇焕的教训。以前对明朝历史了解不多,片面的认为崇祯昏庸把袁崇焕杀了,因为袁崇焕的死才致使清军那么顺利的入关。现在才知道袁崇焕该死,如果我是崇祯我也杀他。袁的死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信口开河,在皇帝那么器重的情况下,随口说出5年平定辽东;不请示直接杀了毛文龙(好像是一品),当时杀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批得制度下;与同事不和;而且直接让清兵打到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还让人家围着京城转了几圈。主要就是向领导请示少回报少,可见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有多么重要,引以为鉴。
假如没有满人入关的话,凭当时明朝的发展势头,咱们中国应该一直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至少不会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那些耻辱的事情。以前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叫《太阁立志传》里面主角丰臣秀吉,还有游戏里的很多强人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什么的,以为都很厉害。看了万历年间在朝鲜,几万人打日本十几万人,原来那些家伙什么都不是,差的太远了。即使明朝后期打日本还是很轻松的,如果没有清朝,日本一万年也是中国的小跟班。还有关宁铁骑,估计是那个时代最强的兵种了。
明朝的几个首辅,看了书之后感觉真是太强了。夏言、徐阶、张居正等,明争暗斗、精明、忍耐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简直是一流中的一流。
最主要的收获还是收获了一个偶像。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有流行歌曲,很多人都说他的偶像是谁是谁,我有时候就问自己哪个是我的偶像?歌星,我只是喜欢他唱的几首歌而已凭嘛当我偶像?高中疯狂的喜欢上足球,偶像?也没有哪个球星让我崇拜的,只是喜欢罢了。看到王守仁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偶像是谁了,我从心底崇拜他,这个人就是我的偶像。立志做圣贤的人,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知行合一”,以后还要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思想。
《明朝那些事儿》确实是本好书,等孩子大点了一定也让她看看。
【第2篇】
今天去入职,发现只是办一些手续,明天才正式上班。闲了半天,补一下以前要写的文章吧。
以前对王守仁这个人的印象只限于书本上对他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但是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守仁各种事迹的介绍以后,发现以前实在是太低估他了。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与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其实,我觉得王守仁的理论比“聪明的唯心主义”还要高一个层次。这一篇先写他理论的形成,下一篇写怎么用它来指导实践。
王守仁早年和当时的其他书生一样,是学习朱熹理论的。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指世界万事万物中统一的规律,人欲指人的欲望、感情等感性思维。用现代的话讲,朱熹的思想是认为人欲是导致社会混乱、犯罪等不良现象的源头,应该加以克制。而天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能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我们要努力认识、掌握天理,用天理来克制人欲中向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
王守仁在学习朱熹理论的时候,觉得似乎这种理论和现实不能很好的吻合,但是又找不到具体哪里不对,于是就迈上了漫长的探索之路,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学,命名为心学。几乎影响了往后明朝的所有历史,并给现代人也带来无数启迪。
这里无法说明王守仁的所有探索历程,只摘选几个我影响特别深的。
王守仁在没有头绪的日子里,到处游历。又一次拜访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得道高僧----某个寺庙的方丈。两人聊了很久,交流哲学认识,可是总是谈不到一起去,最后陷入了长时间沉默。然后王守仁问:家里还有人吗?方丈答:有,老母亲尚在。王:想念否?方丈又沉默了很久,长叹一声:怎能不想?然后矛盾又痛苦得表示惭愧,因为他认为这表示自己修行不够。王大声叱之:思念父母是人之常情,你想念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要完全克制并感到惭愧呢?结果,那个方丈直接卷铺盖,回老家,看母亲,不当和尚了。然后王守仁当然是遭到寺庙的反感:居然把方丈给说得还俗了,这还了得!然后被赶出门。
通过这件事。王守仁认为,人的感情和欲望是很基本,很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要完全抵制,做到去人欲,反而是不合乎客观规律的。
那么什么是天理呢?为什么天理不能完全化解人欲呢?王守仁不知道,因为朱熹对天理的解释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含糊其词,让人意会。王守仁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探求,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不断思考,终于在他人生很不得志的阶段中眼前一亮,哈哈大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天理就是人欲,人欲就是天理,两者是一回事。心学由此诞生。
大凡这种说万事万物统一规律的理论,表述方式总是似是似无,人们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比如对论语的理解一直有很多分支。真可畏“道可道,非常道”。
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天理就是人欲”的意思是,“天理”(客观规律)是由人来认识到的,所以融入了人的思维,成为了“人欲”(主观思维)的一部分。通俗点,我们人都有理智和感情。理智就是人对“天理”的认识。但是理智和感情都是人的思考方式,两者本质上都是人的想法,所以在某种层面上应该是相通的。
最初,小时候,我自己也很提倡理智,反感毫无理由地通过感情来做判断。后来,又发现其实感情是比理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因为理智的东西用计算机模拟比较容易,而感情基本无法模拟。所以觉得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认为,具体到细节的事情上,主要遵从理智的判断,在战略大方向的把握上,需要顺应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感情发展。不过我始终无法找到理智和感情的联系。在看到王守仁的“天理就是人欲”这句话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上是我现在的感想,不知道过若干年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第3篇】
有一天,我在QQ问问上偶然找到了“历史十大清官”,我浏览了一下,有两个排行,一是清廉程度排名,二是年代时间排名。其中有一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个名字,叫海瑞。
海瑞,我们应该很熟悉。这位海青天在清廉程度排名中,位居榜首;而在年代时间排名,海瑞是最后一个。
也就是说——“海瑞之后,再无海瑞”。(梁启超同志不要生气)。
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
清官,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稀有的物种,至少和贪官比起来,是不成正比的。正因为这样,它才给人一种错觉——清官等于能臣。
能臣,也同样是一个稀有物种。什么意思?哦,我来解释一下,所谓能臣,就是能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人,。说白了,就是有能力的大臣。但是他和清官是两个概念,就是说:能臣不一定是清官,清官不一定是能臣。当然,两者兼顾者也有。
在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我对这一观点更加赞同了。
能臣不一定是清官,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张居正同志的伟大事例:张居正,万历年间最杰出的改革家,翰林出身,由于资质优越,升级超快,四十三岁进入内阁(不过排行老末),后凭其“高深”的政治手段,干掉了高拱,挤走了其他人员,自己当上首辅,而后又控制了皇帝,真可谓位极人臣。而后又实行改革,简称“张居正改革”。听了以上简历,可能觉得张居正同志是个完人,但人无完人,他不仅仅存在着严重的经济问题,还有生活作风问题(这个我非常不能接受)。虽然他的袖子不太干净,时不时还收点黑钱,但是,人家有能耐,他贪的那点人家还能挣回来,并且多倍奉还,朝廷还因此收益,有这么一位能臣,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都算不得什么。
清官不一定是能臣,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海瑞同志的伟大事例:海瑞,绰号海青天,嘉靖、庆隆、万历初年最著名的清官,不但自己清廉,手下那些人也不放过,而且工作起来极其认真,眼里容不得沙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各地官员都闻其名而丧尽胆,又称他为海阎王。据说,他死后的遗产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破衣服,还有几只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遗言则更为雷人,他告诉他身边的老仆人,说:“明天你去趟兵部把这六钱银子送回去。”(具体的前因后果,请详见《明朝那些事儿》第五本)。
有了两个真实例子,说起来就方便多了。
主要看海瑞,他不象张居正,有着极深的城府,能够左右朝政,他资质平平,连举人都没中,虽然他比张居正的品行端正,什么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统统的没有。但是,有一方面,他绝对比不上张居正——政治方面。海瑞同学在政治方面应该算是个低能儿,他不懂得局势,不懂得什么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他的眼里,只有法律,规规整整的法律。
所以,他只能做地方官,不可以入朝,更不可以入阁,(他要入阁皇帝就倒霉了,张居正同志也不会好过)因为他不是治国的料。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海瑞,虽然他是少有的清官,对于清官的印象,我都是比较好的,但没有非常好的(除了于谦,我超喜欢于谦),尤其是海瑞,他虽清廉,但无治国之能,用某电影里的台词来说——“他是个好人,但是没有用处。”
也许事实就是这样。
即便我不想这么说,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也许有偏差。
就这样吧,毕竟是历史。
【第4篇】
《明朝那些事儿》一套共七本,从高一一直读到高二,整整两年了。其间有过感动、愤怒、自豪……当合上那本大结局,回头看这两年的读书经历时,不由地感到自己已深深地爱上了我们这个民族,因为那些人,那些事。
“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成化年间,万贵妃凭借着自己与皇帝的不伦恋情,私自地使有身孕的妃子流产。可是,意外总是发生了。一位妃子生下了皇帝的儿子,后宫中所有人都尽自己所能保护这个孩子,不让万贵妃知道这件事。有一天皇帝正为自己没有儿子而烦心时。张敏,一位普通的太监,明知将那孩子的事告诉皇帝必将得罪万贵妃,只有死路一条,也明知这时是最佳时机,那孩子必须得到皇帝的认可,在生与义中,他毅然地选择了义,将那孩子的事告诉了皇帝。事后皇帝高兴地去迎接那孩子,但张敏却选择了吞金自杀。而那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祏樘。
我记得当时看完这一片断后,我流泪了,只因为感动。后宫,那个以利益为规则,良心早已被抹灭的地方,却有着这样一个人不为自己只为别人的普通人。太监或许是被鄙弃的,但张敏则是令人敬佩的。他的死并不是代表着向万贵妃那股黑暗势力所妥协,而是代表着宁死不屈,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因为有时,尊严比生命还重要。
“一个人应该坚持信念,至死也不动摇。”
当看完东林党惨遭魏忠贤毒害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知应该用什么词去形容这些人。现在或许找到了一个——一群仰望天空的人。是的,东林党为了报效祖国的信念,他们仰望天空,哪怕最终他们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无怨无悔。
杨涟,东林党的骨干分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顾命大臣。在狱中遭到了阉党许显纯非人性的虐待。当他经历过所有肋骨骨折、体无完肤、铁钉入耳后,在濒死的状态,他用血写了一份遗书,“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他即将要死之际,只有坦然、从容、以天下为己任。
这样的大义凛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屈原、文天祥、于谦……或许读书人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介文弱书生,但是只要自己的国家开始衰败时,他们必定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这个人人为现实低头的社会,这些人的事迹读起来,总会令人感慨许多。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勇敢地走下去,这才是成功之道。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决不会忘记。”
几十年前的日本曾夸下海口,三个月灭中国,可是历史竟然如此的相似,早在几百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也夸下海口说五年之内攻下明国。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整个国家还没从战争中冷静下来,武器先进。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沿海城市因受倭寇的摧残,听到日本人就害怕,于是日本人有这样的信心。但是正如当年明月所说的日本人之所以在几十年前侵华失败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国人。当他们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全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也不怕死。几十年前是这样,几百年前也是这样。日本的幻想最终破灭。虽然这件事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它深深地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侵略者都是无法战胜那些被侵略的国家的!
明朝那些事,其实很精彩,它让我看见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或许明朝的人和现在一样为现实出卖良心,但也不缺乏那些有良知并为此舍身取义的人;或许明朝的官员很官僚,但也不缺乏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或许明朝的百姓很无知,但也会很团结。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无数缺点,但也有着无数的优点,它的潜力是任何统计学都无法估量的。
明朝的那些事,那些人让我相信了信念的力量,也让我选择了脚踏实地、仰望天空的人生法则,更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坚韧与勇敢,令我深深地爱上了我们这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