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5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4-08-28 12:34:41 我要投稿!
【第1篇】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人们穿过,如同大江东去,淘尽泥沙。司马迁自己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以撰写出历史名著《史记》而光耀千古,为后人所称赞和敬仰。
作为一代史家,司马迁,他把自己全部的人生和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历史,也给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以《史记》记录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但是他自己的生平事迹,却几乎没有被历史记住。司马迁【145—?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位的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称为“史圣”。司马迁家境还算殷实;少年时代的他曾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劳动。母亲从少年时代就培养司马迁的学习,司马迁,聪敏睿智,过目成诵,勤奋好学。为以后写,《史记》打下了基础。长大后,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用了整整18个年头,在60岁时,写完了一部约52万字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个不气馁,不放弃的人。而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不气馁不放弃。
【第2篇】
2020年的暑假假期里,在老师的要求和妈妈的指导下,我阅读了《史记》这一系列的图书。对简直技术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这是对我最有感触的故事中的第二个,顶碗送行。
故事发生在汉朝汉武帝年间,那时汉朝经常讨伐匈奴等边境少数民族,一时间销烟四起、烽火不断、死伤无数。那位姑娘名曰“卓依”,乃匈奴中一不知名部落中人。这个部落有一不成文的风俗——如果自己的亲人要出征,那整个部落的成年女子都要为他们顶碗跳舞送行,且只顶两个陶瓷碗:一曰“精忠报国”,二曰“匈奴得胜” 。如果碗在跳舞时碎了,那会有不祥的预兆。因此,部落中女子从小便学“顶碗舞”。
这次要出征与汉朝抗争的,有一人乃是与卓依成婚不满三天的新郎官,名曰“阿鲁”。
出征那天清晨,卓依换上了舞服。前一天晚上,卓依哭了整夜,今日也是满眼含泪,她母亲厉声喝道:“儿啊,哭甚!鲁儿若能为国效忠战死,乃是我们有福气!再者,哭哭啼啼的,祈福也无用!”卓依听到最后一句话时,赶紧擦干了眼泪,装扮完毕后,她偷偷地又从碗橱里取出一只青花瓷碗顶头上,私曰“保夫安归”。
因为人多,碗又一般花样,无人发现卓依多顶了一只碗。开始舞了,众女子轻柔地旋转着,舞着,保持着碗的平衡。刮起的风使蒲公英的种子飘散,卓依见了,不免伤感:这花也回不来了吧。略一失神,身子不稳,她虽尽力稳住,可那最上的“保归”碗却摔了下来,重重砸碎。卓依不禁失声痛哭:“战争何时休!”
是啊,从古至今,战争何时休?
后来,就有了这样一幅剪纸:一位模样俊俏的姑娘,身着宽大的舞裙,舞裙上绣满了花朵,镶满了宝石。她满头珠玉,顶着三个青花瓷的碗,曼妙地在一片长满蒲公英的土地上跳舞。长长的流苏搭在她的肩上……这么一幅美艳的剪纸却用了忧郁的紫色纸来勾勒,当真奇怪!当我抬眼再次望向姑娘的脸时,却发现那巧笑倩兮,美目妙兮的神情下,隐藏着一份哀伤,一份期待……
这,就是剪纸的魅力!一把剪刀便可带你了解古今,一张纸便倾尽世事!
【第3篇】
又是一年快乐的暑假,是自由、放飞自我的时候,但是妈妈不会让我“自由“,也不会让我闲着,于是给我买了很多课外书来增强我的阅读能力,其中就有一本我最感兴趣的《史记》。
《史记》是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创作了一部纪传体通史。书中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书中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这么多的知识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了解和掌握的。
《史记》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有趣,故事里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形象。舜对待母亲、父亲和弟弟非常好,即使他被父亲和弟弟陷害,但对父亲和弟弟仍然很好;大禹治水时非常专心、用心和尽心,三过家门而不入;蔺相如足智多谋,用自己的智慧和秦王对抗;廉颇因蔺相如官职比自己官职高,因此忌妒蔺相如,对蔺相如产生仇恨,但最终廉颇和蔺相如二人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廉颇“负荆请罪”也成为经典故事。
《史记》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将好好地利用这个暑假,合理安排我的学习,珍惜大好时光,不浪费光阴,为自己学习“充电”!
【第4篇】
以史为鉴 展现真我
-----读《史记》有感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捧书细读,掩卷沉思,我感慨良多。
《史记》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徜徉其中,它至少有三点让我惊讶:一惊它的篇幅。《史记》有五十多万字,比我曾经阅读的任何史书都要长;二惊它的语言。虽然全书有多达五十多万字,却极少有冗余的句子,并且句句简洁精炼;三惊它的构思与行文。我一直以为史书只是将发生的事按顺序记载下来就好,但《史记》并非如此,它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以人物和世家的形式来记载历史,并在文末加上作者对历史人物与世家的评价,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让人受益匪浅,这一点与现代历史评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进一步深读,它的细节也让我惊叹,在《史记》的《高祖本记》中说道“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句话意在表现刘邦不同于常人,为后来刘邦统一中原埋下伏笔,原本司马迁写刘邦为龙之子就是无意而为,但作为二十四史之首,这句话却对中国封建时期用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习惯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史书中也少有对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在者司马迁作为汉武帝时期皇帝手下的史官,却在《史记》一书中对汉武帝进行评价甚至是批评,显然,在那个时代这是撰写史书的大忌,纵使司马迁写《史记》时对汉武帝有万般不满,但他不会忘记这一忌讳,从这一点看来,司马迁身上有一种中国史官特有的正直无私和实事求是,历史事实是怎样就怎么写,真是无愧于“太史公”的称号,由此,我对《史记》及其作者多了一分敬重和赞叹。
读一本好书如同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在与司马迁对话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何为正直,领略了何为真实。正直做人,真实做事,追求高远,展现真我,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