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1500字
作者:伍恩 时间:2018-07-18 13:12:22 我要投稿!
【第1篇】
这个寒假我过得颇有收获,因为除了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日子之外还能有时间读读书,看看电视。其中在CCTV10 的百家讲坛中收看了于丹教授的《庄子》,自己也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细细品读。
一直以为读《论语》需要有足够的文学修养和耐性,也觉得自己没有兴趣去读那样“过时”的书。然而在学校开展《论语》导读之后,老师们开始了读《论语》的热潮,我也在收看了“百家讲坛”的节目后被专家、学者们的渊博学识和娓娓道来的易懂并且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所感染。于是我也就开始了读《论语》,并有了一点点的收获和一点点的心得体会。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书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读了《论语》我才知道了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我们说孔子是圣贤,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作为一个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向孔子所说的“君子”靠拢、看齐,同样用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学生,影响我的学生!
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当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孔子也曾和他的学生讨论过何为君子。他谦虚地说“不忧”, “不惑”, “不惧”这三点他自己都做不到。“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和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知者不惑,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有培养国家所希望的一代新人的职责。就如冯校所说的“有本事,靠的住”的人。我不仅要教授给我的学生专业知识,还要着重注意培养他们的高尚品格,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
以上是我读《论语》后的一点体会,在往后的时间里我更会抽出个人的休息时间再慢慢品读它,领会、学习里面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进而去影响我的学生,使之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性格、品质。
【第2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论语》让我品味到了独善其身的境界。温一盏香茶,于窗前小憩,拾起一本《论语》细细品味那字里行间的人间大道。
我在这本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叫苏格拉底相提并论。但是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的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中华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孔子他造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夜明珠。虽然孔子的思想言述不一定与我们所处时代相吻合,但是文化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只要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一样可以使得《论语》重现先前的辉煌。而且与我而言,对于这本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经书,实在非读不可。
在品味这字里行间的韵味中,让我认识到《论语》它不仅仅是一本语录,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更是包含于语录的行文当中。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这看似平淡无比的字语确是《论语》中最容易理解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的儒家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如果能结合法家的强势,二者相融合。“忍”让之中而不失硬气,从中升华出不一样而又一样的中庸之道也不能说不是件好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语。而君子对于孔子来说只是一种学派的自称,是理想中的“中庸”的人。“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这些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当然与君子相对的则是小人,小人并非坏人,而是素质较于君子低下的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把君子和小人作了比较。正如毛泽东说:“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就小人。”可见君子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礼,则是表现了孔子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崇尚的是西周的礼节,而西周已覆而不生。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见这些在当今并不适用,而却可抽取其精华部分吸收。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是这仁却是顺应奴隶解放的潮流,也就是人的发现。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所谓经典是永不过期的。我们要批判继承这些传统文化,使之为社会服务……
语毕,至于窗前的茶已凉,心中所感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