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贝多芬传》有感1500字

当我写出这个题目时,我自己也觉得很惊讶,但这的确就是我脑中想到贝多芬后的第一反应。

在我没读过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前,我只觉得他是一个被上帝遗弃的人。但是现在,我对他的看法稍微有了一些转变。先从他的外表说起吧,罗曼.罗兰写道“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竞是狮子的相貌。” 一开始,我只觉得命运对他太不公了,竟然给了他一个如此可笑的外表。但我现在发现其实贝多芬的外表也是有闪光点的,“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读到这里,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原本那我认为可笑的外表只要一配上这对眼睛,就会立即变得恰到好处,并且能够完美地体现出贝多芬的那种永不屈于命运的性格特点。如果让你一次看很多音乐家的照片或画像,你不一定能认出巴赫,也不一定能认出莫扎特,但你一定能认出 贝多芬。因为他的外表早已与他那不屈的灵魂融为一体,并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中。

接下来是贝多芬的童年。“4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 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酒鬼,他不知道他差点扼杀了一位天才。或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贝多芬学会了如何面对命运,我想 贝多芬后来之所以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也许跟童年的磨难有关吧。童年给予 贝多芬的并不仅仅是苦难,贝多芬在这个时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两位最好的朋友:韦该勒和爱莱奥诺。并且家乡的美丽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了他未来创作的源泉之一。他曾说过:“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这说明虽然童年是艰苦的,但仍给 贝多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财富。用罗曼.罗兰的话说就是“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此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是这句话在贝多芬身上却似乎不太适用。在经历了凄凉的童年之后,命运之神并没有对这位“被遗弃者”网开一面,而是变本加厉地折磨这位可怜人。“1796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耳朵日夜作响;他内脏也受剧烈的痛楚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要知道对一位艺术家—特别是音乐家来说,耳聋无疑是致命的。他向阿芒达牧师倾诉道:“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1803年11月,他所热情的对象琪丽哀太·琪却尔嫁给了伽仑堡伯爵。他伤心欲绝,在肉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下,他呼喊道:“我没有听到欢乐的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了!什么时候,噢!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和它相遇?……永远不?——不?——不,这太残酷了!”这是贝多芬的遗言,但他并未在这次失意中消逝,而是又活了25年。他从来没有真正绝望过,“ 贝多芬渴望幸福;不肯相信他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命运对他总是不公的,但他总是能从中走出来,总是能找到与命运对抗的方法。命运切断了他与外界声音的交流,却切不断他对外界的倾诉。无论身处多么艰难的环境,他总是努力把他心中最美好、最热情、最纯洁的音乐献给世人。《第九交响乐》就是他一生努力的最好体现。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上帝最终毁灭了他的肉体,但他的灵魂却早已升华,他的歌曲深深地烙在每位聆听者的心中。他是一位被上帝遗弃的幸运儿,上帝给予了他欢乐,但却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