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读后感1600字

《昨日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自传,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历史的史书,是历史的真实的再现,对于一件事情,没有人能比它的主人翁更加适合评论它,也没有人能更深刻的描绘出人们所富含的感情。茨威格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可他的更伟大之处在于他对国家的热爱,对和平.平等的渴望。

在序言中,他如是说道:“只是因为在我鼓起勇气开始写这本以我为主角——或者确切地说以我为中心的书以前,所曾发生过的许许多多事,远远超过以往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灾难和考验。”还有这样一句话:“而我自己知道,在这千千万万人中间,没有一个人具备像我这样的优越条件: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那剧烈的地震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活,使我和过去脱离了任何联系,戏剧性的激烈动荡把我抛入一片空虚,把我投入“我不知该奔向何方”——这种我已经十分熟悉的境地。但是,我对这些并不抱怨,因为恰恰是流离失所的人才会获得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自由,而且只有和一切不再保持任何联系的人,才不必有任何顾忌。”我并不知道这样于他到底是幸还是不幸,亦或是幸,亦或是不幸,无从考知,与我们而言,茨威格经历的一切我们无法亦无从去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即使把我们重新放入那个世界也无法企及到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对这个世界的爱与恨。毕竟我们不是他,是啊,我们不是他,所以只能从他的文章中的只言片语中慢慢去揣摩,去推测,去感受,以此来靠近他,并试着慢慢去了解他。

太平世界中的前言是这样一句话—— 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忽然被投进这大千世界,无数波涛从四面向我们袭来,我们对一切都感兴趣,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厌烦,而且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安,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又被各种尘世的扰攘冲散。 这是伟大诗人歌德写的。作者用此充分表达了对于一个太平世界---一个最美好的世界 的强烈追求。人人皆如此,他是这样认为的。他是有信仰的: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挫折,总有一天会重新好起来,于是他在黑暗的世界里心怀憧憬,坚持自己的信念,找到可以照亮他内心的日月星辰,他找到了吗?此时我一无所知。于是,怀着淡淡的疑惑,慢慢往下看,细细拜读。

两次世界大战,在书本上也许就是那么几页,让人恍惚中有种隔世的错觉 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于我,是并不陌生的,毕竟,学习了历史吗?记得当时老师这样说,一战是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二战时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现在想想,这种想法是多麽的可笑,我们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种对战争的无奈与绝望,但凡是战争,正义也许并没有那麽的重要,人们只会体会到他的冰冷与残酷。其他,也许连一丝涟漪对不会泛过。这个清醒而又昏庸的社会。在那个时段带给了人们太多的失望。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人生最后的一部作品它见证了欧洲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如何一而再地走进战争的荒谬。贯穿了作者对欧洲文化被法西斯主义的崛起逐步破坏的绝望。茨威格是我最喜欢的国外作家之一,但凡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体会过那段岁月的步履蹒跚。

对于作者来说自由诚然是可贵的,原话如下:“但对我来说,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个人自由。”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无比宝贵的家。毅然去追求了心灵以及精神的自由。 昨日的世界已经逝去,新的世界终将形成,但茨威格却没再也没有机会看见。抱着这种绝望的心情,他和妻子双双逝去。于是,遗憾又多了一个,这个美丽的世界啊,他终是没有看到。

《昨日的世界》副题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回忆录,因为书中主观感情的抒发,远远超过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诚然,书中写的尽是”回忆“,透过这些回忆,展示了当时欧洲文化中心维也纳的时代风貌,记录了从一次大战前夜到二次大战欧洲动荡的社会,披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揭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描绘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同时穿插着茨威格自己的各种心迹:欢乐、兴奋,忧愁、哀伤。但全书总的情调是悲观的,因为茨威格是怀着绝望的心情“回忆”过去。以上,是译后记中译者的话,是这样麽。也许是,也许不是。萦萦绕绕,些许悲伤,些许惋惜,抑或怜叹。都已终结。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