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南城 撒尼人》有感1500字
作者:川成 时间:2019-12-10 17:42:49 我要投稿!
“时间的浪,淘尽了丑恶和肮脏,留在脑海的,只剩下美好和温馨。”这是作者李纳的真情流露。短短的一句话,告知了作者的心境。是的,读了李纳的书便知道她就是这样一个平静朴实的人,从不招摇亦从未抱怨。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是辞藻华丽的感叹,也不是情节跌宕的震撼,它带给我的更多的则是一种心境,一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童年那干净的日子的深切体会。作者并没有故意的引人入胜,她只是娓娓道来,讲述着她经历的事和情。
作者生于路南城的一个书香门第,幼年丧父,母亲靠自己的勤劳与坚韧将其三姐妹抚养长大,并使三姐妹都受了良好的教育。李纳是云南大山深处走向圣地延安的第一个女学生。其散文在世界华语文学中独树一帜。她的散记,不是一般的散记,称得上是“一个人的历史”。她的散文紧系她的故乡路南县,透着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乡愁。
对于路南城的印象,现在的人们都知道是一出文化遗址。但在作者生活的年代,那确是一却封建思想禁锢严重、很闭塞的小村落。但哪里有干净的巷子,有大银杏树,有玲珑的桥,更重要的是有淳朴的人们。书中大量篇幅的介绍了她身边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都是善良的下层人民,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过着各自的日子,有的平淡有的艰难。每个人的遭遇都折射出时代大背景的面貌。或许这就是人们说她的散文是“一个人的历史”的原因吧。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有年轻丧夫爱讲故事却不畏权势的姑母:有疼爱作者,爱吹笛子,最终却被团兵害死的撒尼人大爹;还有眉清目秀,爱孩子们和家人们喜欢的却最终因耀眼而离开的女教师;以及坚韧做事果断有长远目光的作者的母亲。这一个个人物外形像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路南小镇在哪一个时代的模样。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莫过于作者的母亲。这是一位封建体制下成长的女性,却在骨子里透出果断勇敢的男孩子气。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一个人撑着一个家,生了三个女儿,忍受众人的非议和生活的磨难,疼爱着自己的女儿们,默默无闻,从不抱怨,从不非议别人。但只要自己下定了决心要做的事,一定不拍挑战,不怕困难。我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她生活的多么艰难,但她最终竟说通了古板的公公同意女儿去读书,她明白,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的女儿不被束缚在这个闭塞的小镇里,才有大作为,作为一个封建女性,这是很了不起的。此外,她还反对女儿嫁给一个低能儿。虽然二人之间已有婚约,母亲还是尽力让婚期推迟,并最终摆脱了婚约的束缚。当抗战军兴,李纳在昆明加入战地服务团,行将出发的时候,她因为深知国民党军队的黑暗和腐败,搭一辆运盐车进城把女儿拦住;而一年多以后,李纳决心奔赴延安参加抗日,她千方百计的打听延安的种种,硬是同意了。就是这个母亲,一九五零年年与女儿重逢,好日子只过到一九五二年,就陷入了不断地运动,李纳遭受反复的迫害,母亲一直守护在她身边给她温暖,让黑暗阴冷的生活透进一丝丝光亮。李纳的母亲就像一抹阳光,让他无论在多么黑暗的境地,心中总闪烁着明亮的一角,支撑她不向命运妥协。
透过李纳充满着乡愁的文字,我仿佛走进那个宁静无染的城里,踩着干净湿润的青石板,在悠长的巷子里游走,仿佛依稀可见那棵大银杏树,仿佛可见那小家碧玉的桥,又仿佛看见一位向着村口张望着等待的母亲,在搜寻她女儿的身影……一切的一切都那么朴实无华,却又那么透彻心灵,在这个充斥着快节奏的世界,我们不妨找个宁静清爽的下午,捧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随着回忆的洪流走向我们的童年时光,去体会那时的我们,重新走过曾经住过的地方,哪怕只忆起曾经认识的人,看看现在是否依旧相熟?去体会童年时光的自己,或许我们会想起,曾几何时,我们那么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然后,我们顿悟,真正的淡然,不是远离城市的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