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

暑假时用了很长的时间仔细的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的“大历史观”使我的眼界开阔了许多。

曾经读过些许中国传统的历史专著,其大部分的症结在于“以道德代替法律”。将历史发展的因素全部归于统治者的道德是非与贤愚得失,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写作的重点在于皇家事迹、王侯将相,以他们作为历史发展的线索,点评他们的功过,总结为经验以备后人借鉴。而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黄先生一反传统,坚持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以抽象的道德观念,抹杀实际技术上的作用和成效。因为叙及的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御史海瑞、兵官戚继光、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使是提及的侧面人物,如冯保、高拱、郑贵妃等,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而黄先生认为,这种情形不是个人得失所能解释的,而是当时的制度就已经山穷水尽,所有的人只不过是牺牲品罢了。也就是说,不是他们决定着历史的走向,而是社会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所以,无论是谁,活在那个年代,都不会有太好的结局。

其中,戚继光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位,面对明朝当时千疮百孔的军队制度,他认清了残酷的现实,洞悉了政治间的奥妙,所以他不指望改变现有的制度,也不指望政府会解囊相助,他执着的在军队的利益和政治间周旋,以取得最大的成功。作为一个将领,他的出色确实游刃有余;但在腐朽的制度和残酷的政治的斗争中,他最终无可奈何的被打败了。他的命运或许早已被这个时代规定好了......

还有,黄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一段话尤其发人深省,他说:“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的结构,有如今日美国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的组织,此乃成千上万的农民。其中三个基本的组织原则,此乃尊卑男女老幼,没有一个涉及经济及法制和人权,也没有一个可以改造和利用。”针对这一现象,他认为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走出长隧道内的观感,要将历史推后三五百年,寻找其根源,例如由明朝向后推到其他各朝,主要原因还是受亚欧大陆天候地理关系的影响。

对比过去我们一贯的分析方法,黄先生的大历史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过去我们看历史总是在咒骂某个历史人物,或将祸因归于某一个历史事件上。无论怎样都不肯放长眼光,将历史推后来分析大的背景。现在我明白了,要有客观的历史认知,必须放宽眼界,多角度,从根源寻找其历史缘由。历史,只有在认真分析了其结构和因果关系,才能走出原本狭隘的隧道,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还原其最原始的面貌。

以万历皇帝为例,他的成长、爱情、权力的发展,都是按照既定的轨道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容丝毫差错。持续了数年之久的皇位继承的僵局,将他对皇事所有的热情消磨殆尽。他虽然是天子,权倾天下,却连最基本的愿望都实现不了,不能和最爱的郑贵妃葬在一起,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最疼爱的儿子....,这就是作为一个皇帝的悲哀和无奈。而这一切表明,皇帝只是个牌位,真正的操纵者是当时已经破败不堪的制度,明朝的衰亡不过是迟早的事情。但不是说整个一世纪所有的人物都毫无贤愚得失,只是他们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将所有的罪责都归于这个可怜的人,这些人也是牺牲品。对于他们的评价,或许应该多一些思考....

总之,用大历史观分析历史,在我看来,是十分可取的,它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是不可否认的。而我们,这些处在学习期的历史小青年所要做的,就是博览群书,放长眼光,走出隧道,多方面思考问题,分析历史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规律,为以后的历史研究打好基础。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