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复辟纪——张勋传》有感2000字
作者:川成 时间:2019-12-10 21:42:24 我要投稿!
提起张勋这个名字你能想到什么?辫子军、复辟、闹剧。估计这几个词是大多数国人对于张勋的认识,因为我们只知道他在所谓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时发动了复辟,但复辟的清王朝仅仅存在了十二天,所以我们把它定义为一场闹剧。但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他的一生,了解复辟背后的故事。孙献韬的《复辟纪——张勋传》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全面立体的张勋。这里的张勋在军事上可以说是功勋卓著,但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个明白人。在政治上他是个失败者,但在其他很多领域他是一个十足的成功者。
张勋的性格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就是愚、勇、痴。孙中山对于张勋复辟的看法是:“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他知恩图报,而这就是他愚忠的前提。张勋的一生成也愚忠,败也愚忠,他的复辟也多少有点让人佩服。张勋的勇表现在他是军人出身,从最底层靠着自己的勇猛终成为民国时代的一个大军阀——张大帅。他痴在于它痴于帝制,痴于对于他有恩者。这样的一个张大帅就显得有些可爱,并不像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粗人。
张勋1854年生于江西奉新,八岁是就没了亲娘,十二岁失去了父亲,十四岁继母被张勋逼死,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但在张勋的一生中却是从不却是贵人的,他的第一个贵人是一个姓熊的工头,在工头的引荐下他到了老翰林许振礽的家里做了仆人,后又成为许家二少爷许希甫的陪读。在陪读期间得到许家西席(塾师)刘毓贤的厚爱,张勋也算是接受了几年的教育。二十三岁张勋正是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走向人生的辉煌。1895年加入北洋系,任头等先行官。1901年保卫西太后,统帅御林军。1913年三战南京城,三日不封刀。1913年12月进入徐州,自此开始了以徐州为根据地的复辟行动。
张勋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就是他主持复辟的时候,那是的他是名誉上的全国“大盟主”。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复辟”二字,它本是个中性词,“辟”即君主,失位的君主复位叫复辟。历史上著名的复辟事件不少,只是成功的不多,按着成王败寇的游戏规则,复辟者多失败,所以“复辟”这个中性词也跟着遭殃,成了贬义词。历史从来都是当代史,相同的历史过程,被当代人赋予各不相同的意义。
我们都说张勋的复辟不符合历史潮流,是历史的退步。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那个时代真的就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了吗?我看未必,那个时代其实是共和未能深入人心,普天之下没有几人真正懂得何谓共和的时代。那个时代是民国生而不强,帝制死而未僵。张勋的复辟只不过是在北洋军阀混战的时期各种政治利益激化的一个结果,责任不在张勋一人,只是他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无人能撼动而已。
从1916年6月后到张勋复辟前,一共举行了四次徐州会议,商讨一些关于复辟的事情,参加会议的包括当时的大军阀段祺瑞、冯国璋等人,而且十八省的大都督都尊张勋为他们的大盟主。这样使张勋更认为复辟大业非自己莫属。
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把新生的共和国赖以存在的民主法治的底线给击穿了,接下来的中华民国,很难再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上继续走下去。这时就把不懂共和政体和民主政治,善于知恩图报的张勋推上了人生最辉煌的事业顶点。
1917年张勋进京,终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复辟运动,虽然只有十二天,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刚刚兴起的民主共和是个极大的挑战。当张勋复辟成功后北京城有恢复了1912年以前的局面,张勋命令全城都要悬挂龙旗,好久不穿的清朝官服也成了抢手货。这样的局面谁能说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就是到了现在民主真的深入人心了吗?没有,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张勋这种行为,革命必有反复。我们只能说,张勋的愚忠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显现。这时的民国充斥着各种利益,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不会管这是不是进步,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既得利益就支持。而张勋的复辟最终失败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是民主共和的胜利,而是张勋的复辟未能满足大多数军阀的利益,造成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的起义。
十二天的闹剧结束了,张勋也被迫逃到了荷兰使馆。后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在天津公馆隐居的张勋不问世事,每天只是读书、写字、作传,从此远离了政治,远离了世俗。平静的度过了自己的晚年,最终于1923年与世长辞,谥号“忠武”。
在民国中期有这样一个社会景象就是发迹于清末民初的旧军阀下野后大多寓居上海、天津、青岛等大城市,或到海外定居,同时将他们从前积聚的巨额财产投资实业。张勋也是其中之一,在他晚年时将自己的财产大量投资实业,称得上是“近代实业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张勋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也体现在他晚年在家乡兴建了大量的工厂,现在仍被当地的故老所津津乐道。
张勋的去世在当时的中国是件大事,社会各界都进行祭奠。以康有为的挽联来结束对张勋的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