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成祖传》有感2500字

最初知道朱棣,是在一部中国大陆的穿越剧中,当中的朱棣可谓是心狠手辣,但是同时他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在明朝那些事中,朱棣的形象又是一个夺权的形象,其实明朝那些事中描写朱棣的部分感觉大部分是出自此书的。于是看此书对我来说也是对明朝那些事的一次复习。

朱棣的人生是一个成功的人生,至少在我看来,他可以夺去侄子的位子,他是唯一一个成功夺去侄子之位的典型。 梁老师说朱元璋父子总是在创造第一,创造奇迹,朱元璋是第一个成功从南方攻到北方夺得天下的人。朱棣则是第一个能够夺取侄子位子而称帝的皇帝。

在军事上他拥有卓越的才能,也或许是建文帝没有才能,导致了在一次次战争中帝位逐渐失去,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假如他没有听从黄子澄和齐泰的意见,假如他削藩的时候没有按照那个顺序,历史将会怎么样?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以“清君侧”名义进行的造反是可以推迟一段时间的这是肯定的。在书中看见许多的偶然时间,让我们想到或许建文帝失去帝位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其实历史也存在偶然,只不过作为历史学研究者我们习惯为他们寻找理由。

本书一共分十四章,前五章从青少年时期到训兵待举到起兵靖难巩固后方到转守为攻直取金陵到南京称帝,这就是他称帝之前的人生,或许说她的前半生是为后半生的帝位做准备的,他在之前帝位上的隐忍。

他的能力在我看来丝毫不差,历史上皇帝本人的权力受到限制大部分是皇帝本身无能,能够本身拥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又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臣子,这样的皇帝才是百姓的幸福。比如说武曌,她虽然任用酷吏,比如说来俊臣等,但是她在用完达成自己的目的之后就处死酷吏,所以酷吏无论怎么说都是她巩固统治的工具,只是一个短时间内的,真正的统治还得靠那些文臣和武将。汉武帝时期也任用张汤等酷吏,但是达到目的后就处死,这是由君主个人魅力所决定的。而朱棣在刚夺取政权的时候任用纪纲和陈瑛也是这个目的,在用完之后变一点也不犹豫的处死,朱棣驾驭的很好,所以他在处理政治上是有一个有才能的人。

在他统治期间,做了好几件大事,对后世造成深刻影响。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的编纂、迁都北京、这都是几件大事啊,尤其迁都北京,为北京现在的帝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的迁都北京,北京可能不会有现在的首都帝位,超越了十三朝古都西安,西安一步步成为废都,而北京则一步步走向世界。

朱棣个人是拥有雄才大略的,他的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能够把朱元璋留下的一员大将耿炳文打败,能够凭借几千亲兵打败几十万正规明朝军队,真是卓越。朱棣是一个和朱元璋很像的人,朱允炆则是与其父一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生,据说当年朱元璋出个对联对对子,朱允炆对的是风吹马尾万条线,朱棣对的是日照龙鳞万点金。这充分显示他的野心,据说朱元璋在生前也应该知道朱棣有野心,让一个能力比自己差的毛头小子还是自己的侄子当自己的圣上,朱棣终究不服。据说当年朱元璋在微服期间写的一首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尤腥。在这我们可以看出朱棣是很像他父亲的。但是朱棣比朱元璋多了一份理性,在登基之后,朱棣多次派郑和出海,一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一说是为了宣扬国威,我觉得这二者应该是兼而有之的,当然宣扬国威是一个必定的因素,但是寻找建文这个就值得商榷了。现在回到郑和下西洋,他接受的朱棣的命令。在明初朱元璋对待外国还是比较开放的,但是在胡惟庸案之后,由于说胡惟庸是与日本勾结造反,于是采取海禁政策,这一政策在建文时期也一直在实行。但是在朱棣时期,他采取的是一种开放的外交政策,不仅派郑和下西洋,而且还派人去西域,在海禁方面还放松了要求,允许日本商人来华,并且在携带武器上对他们是很宽容的,日本在对明朝的态度上还是十分尊重的,将沿海的倭寇捉好了送还中国,或者是将那几个犯人蒸熟以示惩罚。这是朱棣采取宽松的外交政策所造成的结果。朱棣还主动派人去朝鲜等国家去出使,在外国来使来的时候还予以优待,但是这个朝贡政策造成了财富不断削弱。给许多外国商人钻了空子,假装是使节,然后骗取明朝的丰富的赏赐,明朝的这一政策使得国力不断衰落,最终也间接拖垮了明朝,明朝在宣德年间还派郑和出使了一次之后就再没有大型的出使事件,不得不说,郑和下西洋使得明朝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但是这确实在明朝外交上书写光辉的一笔。成本巨大收益甚好。

朱棣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处理西藏问题上他改变了洪武时期的方法,不是对地区进行控制,而是对当地的宗教或者说政治首领进行册封,其实这与当年殖民者在殖民区用当地人进行治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性质不同。但是朱棣用这个政策使得西藏地区在明朝与其交好。朱棣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做出卓越贡献。

朱棣在国际关系非常有大国情怀,在安南国国王的处理上,甚至出动沐英去为安南王族的陈氏夺回王位。真是为臣服的国家做的仁至义尽啊。

在文化上朱棣的主要作为是《永乐大典》的编纂,并且尊儒纳士。在永乐年间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台阁派的产生,三杨的出现,是文学史上出现了著名的台阁派。这不得不说是朱棣重视文化的表现,但是正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人人对朱棣歌功颂德,另外朱棣个人的威严使得朝臣多是奉承为主,这位永乐一朝的政治添上一个败笔。

另外朱棣在统治过程中大修公共工程,无论是下西洋还是迁都北京还是浚通大运河修建大报恩寺筑长陵。这些都是建立在永乐一朝强盛的国力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许多大事都结合在一起后使得永乐时期积累的财富都用在了这些大型工程上。所以国力在洪熙宣德之后明朝就开始衰落了。

在第十二章中,对朱棣的治国得失进行了评价,首先他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在靖难之役中跟随他的人都受到了重赏,并且对于建文旧臣皈依的也予以重用,这比他的父亲朱元璋好多了,起码没那么卸磨杀驴。第二个是人有长短,量才试用。第三是不拘品级,不计旧嫌。第四是认为敢言比敢为更可贵。在政治上,是政无壅蔽。与当年太宗相似的是,也是求臣下直言。与洪武大帝一样,他勤于政事。贵在大体。其中不乏爱民的思想,可以说他从建文手中夺取皇位并没有给明王朝造成过大的伤害,反而,他的强硬的措施使得明朝向更高一步发展,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在朱元璋这个重典吏治之后是否就能够用儒生的一套来治国。我觉得不能,我认为朱棣夺取王位是一件正确的事,朱允炆是一个不现实的孩子,在旁边两个大臣的鼓动下就能够轻易削藩,而在四年之久的战争中又做出许多错误的决策,实在不是一个合适的明朝第二代皇帝人选,他适合守夜,而成祖是在创业,他们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朱棣一生传奇,不是我能一言以蔽之的。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