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桥下一家人》有感2000字
作者:庄明 时间:2020-02-13 18:59:45 我要投稿!
“桥下寒冷的风,吹不散一家人温暖的爱”——《桥下一家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最感人的一本书,它让我感受到了在困境中亲情和友情带给人的力量。
亲情、友情带来力量
书中的阿曼德·波里是一个独自寄居在巴黎某座桥洞下的老流浪汉。他没有家人,一直无所事事,只管自己不挨饿就行。他声称讨厌孩子,其实是担心机灵的孩子会发现自己有一颗善良、柔软的心,从而被抓住不放。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突然闯入自己桥下住所的凯尔西特一家——凯尔西特夫人和她的孩子,苏西、保罗和伊芙琳。经过短暂的交往,阿曼德被孩子们的天真和热情深深地打动了。在受到警察的干预,凯尔西特一家不得不搬离桥下的住所时,阿曼德主动提出带他们去自己的吉普赛朋友那儿。吉普赛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然而吉普赛人天生喜欢四处迁徙,不久就集体出发前往温暖的地中海地区。当凯尔西特一家再次不知该何去何从时,阿曼德决心振作起来,不再以乞讨为生。他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谋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孩子们的妈妈一起支撑起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为什么一向游手好闲的阿曼德会重新振作起来,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责任呢?是亲情、友情和爱让他拥有了这样的力量。凯尔西特夫人认为“不管是穷是富,一家人应该待在一起”,三个孩子对家充满渴望并视阿曼德为自己的亲爷爷,正是这些朴素的爱与真情使阿曼德幡然醒悟,给了他重新振作的动力。他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与这一家人难舍难分,并开始为他们的生计和未来操心,为孩子们而努力工作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当你独身一人时,想要游手好闲很容易,但当你有亲人迫切需要你的帮助时,有谁能冷眼旁观呢?正是亲情和爱支撑着阿曼德的信念,让他无私地为这个家付出。这本书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有的只是细致入微的描写,以及爱与温暖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虽然没有多么直白的对爱的赞颂,但是确确实实地唱响了一曲爱的颂歌。
困境中仍要保持希望
虽然生活贫困,书中的主人公们仍在寻找快乐,努力使生活充满美好、浪漫和希望。在饿肚子的时候,阿曼德也不忘捡起落在地上的花儿装扮自己,“他把碎树枝放在手推车里的东西上面,然后小心翼翼地从垃圾堆里挑了一根冬青枝,把它插在撕裂的扣眼里”。他在吃不上饭时闻着饭店的美食香味,幻想自己在享用美餐,“于是他把手推车放在矮墙下,享受着从餐馆飘来的香味儿。他把所有来自餐馆的香味儿都深深地吸进鼻子里。‘哦,还有木炭上烤的牛排。’他垂涎欲滴,说:‘酱汁也挺好。可是他们把土豆烤得有点糊。’”阿曼德和三个孩子第一次相遇后,苏西把桥下的地方分成两份,用烟煤画成正方形。“‘这是你的地方。’她说,‘你可以和我们住在一起。’她又考虑了考虑,在长方形的下面草草地画了一个小正方形,然后一本正经地说:‘这儿有一个小窗户,你可以把头伸到窗外,看到那条河。’”多么令人感动的乐观啊!贫穷和苦难并没有使阿曼德丧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没有让苏西那晶莹剔透的童心蒙上尘埃,不是吗?
读着这些语句,我不禁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反省起来。温情、浪漫、希望,生活中不经意的、小小的又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惊喜,你发现了吗?他们并不是不存在呀!只是你的眼睛穿越不了面前的迷雾。而生活中乐观的态度和许许多多的希望就如同雾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心房。连困境中的这个小小家庭都充满了温暖、希望、浪漫与诗意,连整天流浪在桥下的人们都能以乐观的态度去追逐希望,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寻找欢乐的源泉,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付出就有回报
乍看起来,阿曼德决心为素不相识的凯尔西特一家工作,似乎很傻。在他提出要去找工作时,凯尔西特夫人说:“你不必这样做。我们和你并不沾亲带故。”孩子们可不同意。“他是我们的爷爷!”苏西叫道。“唯一的爷爷!”保罗也叫。“爷爷!爷爷!”伊芙琳像唱歌一样叫着他。“可你并没有照顾他们的义务,这是不公平的。”凯尔西特夫人说。“再公平不过了,夫人。”阿曼德说,“难道我还能去乞讨吗?老实说,这些孩子让我意识到,做一名乞丐是低贱的,我得去找一份工作。”的确,阿曼德在为孩子们付出自己的爱的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对他的爱;在他下定决心为了给孩子们租房子而去找工作时,也找回了遗失多年的责任心和爱心。阿曼德给了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自己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暖,找回了自己工作的动力。同样,吉普赛人慷慨地给他们提供了温暖的住所,他们也把从流浪汉的圣诞晚会上得来的礼物送给吉普赛人。正所谓付出就有回报,付出了爱就会得到爱,给予了帮助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桥下一家人》就这样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温暖和亲情的特殊家庭,展示了人间的真情与爱。它们就像一座座桥,在素不相识的人之间进行沟通,让人与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