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300字

【第6篇】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章回古典小说,深有感触。

    这本书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硝烟四起,战乱不断。刘玄德偶遇关云长、张翼德,结为兄弟。后得“卧龙、凤雏”两大军师等人,齐心协力建起了蜀汉。而孙坚之子、孙伯符之弟孙仲谋东征西讨,招兵买马,在江东建立起了势力割据——东吴。至于一代奸雄、朝廷丞相曹孟德阴险狡诈,聚集群英,儿子曹丕建立起了曹魏。最后三国统一,国号改为晋的一个故事。

    我最难忘的就是“孔明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因为它告诉了我们孔明的严守军法,为了遵守军纪,严守军法,不顾自己与马谡的多年交情,饱含泪花,杀了马谡。
是啊!生活中也要这样,大公无私。我们不能因为交情,从而赦免于人,包公就是个典行的例子,他公正不阿,不收贿赂,不讲交情,错了就是错了,他从不偏向每一个人,被人广为佳传,人们都说: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我们也要这样,做事公平公正。我们班投票都是你是我的好朋友,就投你;我恨你,就不投你。这样就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是吗?

【第7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为明代罗贯中所著。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就爱不释手。书中不仅呈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世界,还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

    本书讲的是:三国时期的中原大地被分成三个国家:蜀国、魏国以及吴国。三个国家不断发生战斗,死伤无数。最后由大晋的司马炎一统天下的故事。

    在本书的故事情节中,最吸引我的还是赤壁大战败曹兵的一幕。在这个故事中,黄盖使出苦肉计,庞统投曹献连环计,孔明“借”来了东南风。同时,周瑜派黄盖为帅,调遣一万兵马攻向曹营。结果,曹操大败,落荒而逃。

    看完这本书后,我回味无穷,真想再看一遍。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第8篇】

寒假里,我认真拜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我看完后,心中常常感叹道:“为何蜀汉没有统一全国呢?”起初我认为刘禅的无能是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后来,我看到一本书上说:“儿童的过分依赖性会影响日后的判断力。”这又迫使我重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得出了这个结论:

是诸葛亮导致了刘禅的无能和蜀国的灭亡。粗粗一算,发现从刘备死后到诸葛亮死前,川中大小事务几乎全由诸葛亮一手包办,那刘禅作为皇帝还有什么用呢?这当然引起刘禅的不满,也导致刘禅的判断力下降。虽然刘备曾嘱咐过诸葛亮去辅助刘禅,但辅助不是让刘禅去学会怎样应付各种问题而是只给个答案,这样也让刘禅没有经验。

别外,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犯了大忌,纵观当时天下大势,我发现魏国占了天时,吴国则占了地利,那么蜀国呢?就是人杰。这一点被刘备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为什么在刘禅这一时代变为了蜀中无大将了呢?我觉得是因为诸葛亮以貌取人。例如,魏延,只因头盖骨凸出,便不重用他,其实他武功高强,完全可以入选五虎将。还有马谡的失败,这也是诸葛亮的错误,其实马谡这个人刘备早嘱咐过不得重用了,可诸葛亮却一意孤行……

我觉得我以后长大了在管理下属,或教育孩子时,绝不能学诸葛亮。

【第9篇】

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讲述了魏、蜀、吴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陷害诸葛亮,让他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当我读到:我愿意立下军令状,若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时,我真替诸葛亮担忧。没想到下文诸葛亮神机妙算,算准大雾之日,出动20艘草船驶向曹营,曹操怕雾中有埋伏,命令士兵乱箭射之。等雾散去后,诸葛亮早已驶船离开,成功从敌军那智取到了十万支箭。 

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为他叫好,多么有智慧的诸葛亮呀!他让我明白了,我们做事要成功,就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打好了基础,加上努力,才能成为个优秀的有用之人。 

【第10篇】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战史,记载了西汉末年战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再到三国归晋时的战事。

它主要讲了三国鼎立时的战争。

我最喜欢其中“赤壁之战”。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贯穿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保了自己一命;用自己的气象知识,使得西风转东风,使用火烧连营攻破曹营。

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智勇双全的人,是什么让他变得这么有学问呢?是知识,他用知识大败曹军,如果没有知识,蜀.吴就会错过绝佳的战机,也不会有火烧联营地壮烈场面,由此看出,知识就是力量。但这场战争极为惨烈,曹军伤亡过半,死伤者不计其数,在这里的老百姓也受了苦。

虽然战争决定一个国家的成败,但是人民也会被连累的,和平是无数先烈在战场上用生命换回来的,我们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