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风筝》有感4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8-25 09:46:44 我要投稿!
【第6篇】
整件事情是这样的:作者不喜欢别人放风筝,当他发现弟弟偷偷做风筝的时候,粗暴的踏扁了弟弟的心血,但事后非常后悔,心沉重地堕着。就是这样一件让弟弟早已忘却的事儿,被作者写了下来,为什么?我想,应该因为这件事不仅仅是鲁迅和亲人之间的冲突,还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对孩子的扼杀。他的弟弟就是典型的一例,瞧啊,课文中写道“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正用红纸条装饰着”,从这一句中,就能够看出作者弟弟动手实践这方面的潜能,可是……
不过,作者并没有因此将错就错,而是想方设法地去弥补当年犯下的大错,但弟弟什么都不记得了,这使作者完全的自责,不想面对现实社会的打击,但又能怎样呢?那些都是不可摆脱的现实,最令鲁迅悲哀的是:当然它扼杀弟弟天性的时候,弟弟完全没有反抗,这说明弟弟也承认:读书比什么都重要,玩耍是不正当行为。这真令作者和我们多么悲伤啊!
“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无法释怀的自责,我也能够理解到深层含义,那时作者对美好生活、先进教育制度的向往,真是引人深思啊。
故乡的风筝,你飘啊飘啊,划过一条漂亮的弧线,你坠落了,坠到了作者的心底……
【第7篇】
这周我们学习《风筝》这篇课文。
课文记叙了鲁迅不允许弟弟放风筝,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等到二十年后,鲁迅才知道“游戏是正当的行为”,他对自己当初粗鲁的行为深深的懊悔的事情。同时,这也折射了旧中国教育存在的漏洞。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却在不知不觉间对孩子进行了“精神虐杀”。
多年前的那片天空,鲁迅唯独不喜欢那负载着希望的风筝。他认为那五颜六色的风筝是孩子的庸俗和无知。以至于讨厌起来,对此不屑一顾。但是还在童年的弟弟却看到了一个个满天飞舞的梦想,喜欢上了鲁迅鄙视的幼稚行为。那时鲁迅给弟弟的只是兄长的训斥和控制。
但美好的东西总是极具诱惑的。弟弟在简陋的地方独自偷偷地做着“叛逆”的风筝。就在这只漂亮的、呕心沥血的作品即将问世时,鲁迅发现了它。鲁迅带着兄长不可侵犯的尊严将那只飞翔的羽翼折断了,而弟弟却只是“惊恐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读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那张可怜、惊恐的脸。当时的鲁迅并未察觉到美好的梦被无情的扼杀,更无法体味差一步实现目标的心痛!
而当多年后鲁迅意识到那个本该属于弟弟的梦----并不是被他所厌恶的幼稚行为时,他感到了惭愧,内心受到谴责。他急切地希望得到救赎,得到弟弟的原谅。然而弟弟却用一个“不记得”来回复。无论这个“忘却”是安慰也好,是敷衍也罢,在于鲁迅看来都无法抚平他的过错。
整篇文章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伤和惆怅。就像那天上低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瓦片风筝飞不高,因为她的身上承载着鲁迅对自己的埋怨,对弟弟的愧疚,更有对弟弟被无情喝断梦想后淡漠的无奈何心痛。
他愧疚于自私地折断了风筝的翅膀,同时也无意地扼杀了弟弟的天真。人在无知时总是会犯下很多错误,有一日终于意识到它曾带来的伤害,但为时已晚。因为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抑或即使弥补也是有旧痕。但最可悲的却是“有这样的事吗”,那种对被伤害的麻木和漠然。那是在失去梦想后的一种冷漠,最让人心痛和可悲!
中年的鲁迅一直在为二十年前的旧事而内疚,他的心“一直堕着、堕着”。这时,我的窗前仿佛站着一位凝视远方的男人。他外表坚强,内心却十分敏感。他在不断的自省中锤炼出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