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读后感600字

【第6篇】

前不久,读了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位孤儿奥立弗因为一出生母亲便去了他天堂,并且没有父亲,遭到了大家的歧视。他在济贫院里受到了理事们的歧视,并且把他对这种歧视的放抗看做罪恶,看做坏。他被卖到了一个棺材铺里当学徒,却被其余学徒以及老板娘欺负得忍无可忍,他打算离家出走,却意外地被人诱骗,去学做小偷,他意识到这一行业的罪恶,在一次意外中被一位绅士收留,但他又被那些强盗拐走了。在一次入室行窃活动中,他制止了这行为,并且不小心挨了一枪,事后,被一家好心人收留,那家好心人通过一个忏悔的女人口中得知他的身世,并且找到了那位曾收留他的好心人,联合为奥立弗讨会公道,还找到了属于他的一份遗产。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后,我简直不敢想象,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利益,可以为了钱,不惜欺骗,不惜以别人的人生作为得到金钱的代价,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良心么?是被金钱吞噬了吗?古代有一句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是的,多少人就是这样。他们给自己盖上了一个伪善的面具,当撕开面具以后,就是凛冽的面目。势利,对穷人的歧视,以及那些对上帝假惺惺的崇拜……为什么崇拜?也不过是为了自己以后能上天堂,不受自己所干过的亏心事的影响,那种崇拜也不过是一种伪善的手段而已。真正能上天堂的人,其实根本不需要崇拜上帝,他们已经踏踏实实地过好了自己的一辈子,不作亏心事,济贫救困,难道这种人不足以上天堂吗?所谓的济贫院的绅士们,也不过是势利以及歧视穷人的下等人与卑鄙人罢了,无非是墙头的一根小草,哪里风大就往哪里靠,恃强凌弱。且看书里的邦布尔先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专门欺负穷人,他哪儿配得上济贫院理事这个神圣的职位呢?口口声声喊着罪恶,口口声声喊着无耻,口口声声喊着仁慈的上帝,然而,他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利用各种手段,把一个个孤儿卖了去,减轻他的负担,呵!也就是“说一套做一套”。

善与恶之间的区别不大,它们也无非是两条路,就摆在所有人的面前,有的人选择了恶,然而面前的是一片漆黑,但是有利益一直在诱惑着人,一直诱惑着人向前走。有的人选择了善,他的面前永远是光明的,从来不怕会有乌云,雨。当不经意中走上了恶,只要愿意忏悔,重新堂堂正正地做人,仍然可以原谅,回头是岸。

【第7篇】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伟大的社会批判小说,小说主要讲了富人的弃婴奥立佛的悲惨经历——富人的弃婴奥立佛在孤儿院挣扎了9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板那儿学徒。难以忍受的饥饿、贫困和侮辱,迫使奥立佛逃到伦敦,又被迫无奈当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朗劳先生收留,不幸让小扒手发现又入贼窝。善良的女扒手南茜向布朗劳报信,说奥立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南茜被贼窝头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立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

合上书,我掩卷深思:一个年龄和我一样的儿童,本应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快乐的童年,却因为自己的身份被抛弃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孤儿院。这是多么不幸的孩子!在孤儿院里,肮脏的衣裳,简陋的住处,稀少的食物,只能供奥立弗勉强生活下来,除了这些,每天等待他的还有鞭打咒骂和冷眼嘲弄。奥立弗几经辗转,卖给了另一户人家当学徒,以前的稀粥变成了狗食,以前箱子大的床变成了草垛。可是不变的还是人们那种欺凌弱小孤儿的心啊,长期的打骂促使奥立弗逃到了另一个城市——伦敦。

祸不单行,天真的奥立弗误入魔窟,窃贼团伙的首领费金给奥立弗进行思想灌输:偷钱比赚钱容易多了,在魔窟经过长时间地生活的奥立弗,对这帮窃贼的做法及想法十分厌恶,奥立弗坚贞不屈,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小奥立弗的坚定。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奥立弗并没有低头。在窃贼的利诱下,奥立弗没有动摇。其次奥立弗辨认是非的能力很好,正确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安逸生活最终不是幸福的生活,而通过自己的劳动和真诚的心灵去获得的是从内心深处发自的快乐。

珍惜现在的生活吧,努力奋斗,奔向终点!

【第8篇】

他,原本生活在光与影的边缘,却一步步走向黑暗,是光明,给了他爱与温暖。但是,黑暗并不甘心,靠近他,抓住他,吞噬他,他又陷入了黑暗。当光明再次来临时,他伸出了渴望的双手。于是,光明与黑暗展开了激烈的争战……最终,光明胜利了,这个可怜的小男孩终于抓住了幸福。

缓缓地合上了这本书,我的心依旧没有平静,这本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内容扣人心弦。狄更斯用他特有的方式阐述了当时下层人民生活的黑暗:小弗利奥为了生计,不得不去棺材店打工,吃住条件不好,还经常受人凌辱;他逃了出来,又被人骗了去当小偷……他却从不放弃,一心想着往前冲,一心想要靠正当手段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用他瘦小的身板撑起了一个个困难,并将之解决。是什么力量让他陷入绝望又重新站起来?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对生活充满希望;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是不落的太阳!

与书中的小弗利奥相比,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又算得了什么?父母把我们捧在手心里当作宝贝,不想让我们接触危险,怕伤着我们。可是,花儿在温室中争奇斗艳,没有了温室,花儿还能开放吗?而且,在温室的“呵护”下,花儿还出现了一些“坏毛病”:遇事就害怕,就想放弃;不听他人的教诲……但小弗利奥教会了我,幸福就在你眼前,别身在福中不知福;遇到困难一定不要放弃。

记得有一个周末,我在家里写作业,正奋笔疾书,一只“拦路虎”凶猛的扑倒了我,张开大口向我咆哮着。起初,我还跃跃欲试,准备冲破它的魔爪,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半小时,整整半个小时,我竟一丁点头绪也没有,唉,打不过我还跑不过吗?我干脆放弃好了。这时,一个瘦小的人影跑到我的脑海前,正是小弗利奥:“站起来,你这个胆小鬼!遇到困难就要放弃吗?”哎呦,我这暴脾气!我就不信邪了,今天还搞不定你?那个晚上,这个房间里传来一阵阵低语:“已知……设B2为x……解之得……”桌边的小闹钟也滴滴地响着,仿佛在说:“快写,快写!”

当黑暗来临时,我们是知难而退,还是徘徊不绝?不!

黑暗固然可怕,

但总有一束光在黑暗中徘徊,

那怕他十分弱小,

抓住它,不要放弃,

让它成为冲破黑暗的那道光!

【第9篇】

一个周日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共同读了一本世界文学名著——《雾都孤儿》。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它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出生在济贫院,他的妈妈生下他后不久就死了,他成为一个弃婴被别人当成物品一样送来送去,从小饱受折磨,没有人真正疼爱。最后,他被送进了一个棺材店当学徒,但因受不了老板娘的欺负而逃走了,却一不小心误入了贼坑,他一次次逃走,却又一次次地被抓回去。那些贼又让他去偷东西···他被子弹打中了,却仍然不向邪恶低头。最后,他遇到了一个好心人——露丝小姐,通过她的帮助,奥利弗得救了,贼上了绞刑架,得到了相应的报应。 

这个故事结局还算美好,但是过程很悲惨。读着这个故事,我一次次被奥利弗所打动,他的勇敢、正直,他绝不向邪恶低头,哪怕饱受折磨,我真的不知道在他那瘦弱的身躯下有着如此坚持不懈的精神;也不知道他在饥饿、悲伤、孤独、痛苦下有这样顽强斗争的意志;更不知道他在尊严受到严重摧残下仍屹立不倒的原因。请看例子: 

······ 

“奥利弗,你为什么不拜费根为师呢?” 

“你不想很快发财吗?”机灵鬼补充了一句。 

“我不喜欢干这事儿。”奥利弗怯生生地回答,“他们放我走好了,我——我——很想离开这儿。” 

“奥利弗,”费金挥了挥手,嚷嚷着,“过来,这儿来。让我小声告诉你······” 

“我不怕。”奥利弗松开布朗罗先生的手,低声说了一句。 

······ 

他从小在孤独下成长,在痛苦间挣扎,在尊严的摧残下斗争,在悲惨的出身下奋进,以坚强的意志支撑自己,他并没有被重重困难吓到,在小偷让他去做贼的时候,面对种种威胁和诱惑,他坚决拒绝了,因为他知道,那是一种卑鄙无耻的行为。 

看了奥利弗的生活,再看看他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吃好的,穿暖的,却还常常抱怨生活,不满足现状。我们没有经历奥利弗那般悲惨的遭遇,有时却被一丁点的、微不足道的小困难吓到了,奥利弗的出身那样悲惨,历经那么多的苦难,都没有被吓到,那如今,相对而言,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小挫折岂不是太不值得一提了? 

看了这本书,我感动得哭了。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奥利弗的精神吧!我们真应该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勇往直前,相信自己,有付出一定就有回报,力争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第10篇】

1837年,25岁的英国天才小说家狄更斯写出了他的第一部社会小说《雾都孤儿》,这部作品如今被誉为世界名著之一,被无数人所赞誉、吹捧。不得不说,狄更斯老练的文笔加上幽默感十足的讽刺让这部作品在无情批判社会的同时却又趣味十足。

据说《雾都孤儿》所描写的社会背景正是对《济贫法》颁布期间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狄更斯以小说的形式将当时的黑暗现状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当时贫民的生活就如同作品中所写一般并无夸张。贫民在救济院中没有自由,没有权利,只会被虐待,一个个面黄肌瘦,在饥寒交迫中静待死亡。相比之下,那些高高在上的总管们却油光满面、肥头大耳,漠视着贫民在死亡边缘苦苦挣扎。这样鲜明的反差让人看着不禁产生一丝抑郁,为什么有的人注定贫困潦倒,每天为生存发愁,有的人却生来衣食无忧,何等的不公!《雾都孤儿》将诸多社会问题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出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庆幸的是狄更斯并非想通过这些带给我们绝望,相反他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塑造了一个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角色:奥利弗、布朗洛、南希都印象深刻。他们仿佛美德的化身,人们所歌颂的美德都能在他们身上一一对应,极善与极恶的强烈比较足见社会的差异与矛盾。但这种太过理想的人物却让我有一种不真实感,真的会有这样美好的人存在吗?主人公奥利弗需要遇到这么多完美的人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赎,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那我们又如何拯救自我呢?

其实细想一下,作者的目的或许并非让我们去观看这个故事,他是想借助这个故事让我们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村上村树曾说过我们被无数的墙壁包围,作家的目的在于带领我们跨越这些墙壁领略墙壁外的光景,狄更斯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让我们这些一直处在社会的光亮面仅能见到表层事物的人了解到社会的深层黑暗面是怎样的。狄更斯也不希望我们会因此对社会感到绝望,所以以一个近乎Happy end的结局收尾,如果在现实中绝不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简单,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那样的结局可能已经是最理想的情况了。

《雾都孤儿》描绘了一个残酷却又温柔的世界,或许万事不会如预期般发展,但希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都要热爱并珍惜它。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