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读后感500字

【第6篇】

我读《故乡》得快十遍了——默读、朗读、略读、浏览、细读都试过,每次读都让自己收获新的体会。通常,人们都会对文章的结构脉络、语言风格、思想内涵等这些不同方面有着分类别式的认识,可是我更想把它们穿成一条线,攒成一个球儿,以此让自己对文章本身的东西认识得更通透、更立体。

鲁迅的语言总是深沉的,所以其思想也是深沉的,其情感更是深沉的,也是细腻的。他可以用客观冷峻的笔触将人物刻画得那么透骨,他亦可以让读者在客观冷峻中碰触到那些活生生有温度的人,他更可以让你在那些人物形象中体会到鲁迅记挂在他们身上的同情与哀叹。我仿佛感觉到鲁迅笔下的种种总是悲喜交加,到最后多是悲凉,然而又总不放弃添上些微茫的希望。正因为现实让他感到失望,他才更觉得希望的“木偶”不可或缺,不然路怎么走?不然怎么走出条条路来?这里的希望是真诚的,他是在为更多的人着想,为后辈们着想啊!

“我”作为鲁迅的影子,实际上就是鲁迅的代言人。“我”本不愿意和故乡隔膜,更不愿和故乡的人们隔膜。而现实中的“我”又却无能为力,“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于是,这真诚的希望返到使他害怕,害怕自己的心愿达不成。小说中的“我”还有点自欺欺人,明明说自己对故乡“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是故乡最美丽时候,因为曾有那么纯真的闰土给他带来一个新奇的世界,那时的他们不用考虑社会地位的高低,不懂得社会的暴风骤雨、风险漩涡,没有顾虑地沉浸在欢乐的友谊中,多么地可爱!那时的乡里人又是多么和善、淳朴!

闰土与杨二嫂被生活改变了,“我”也被生活改变了,同样是辛苦,他们在麻木、恣睢、辗转的领地上,早已经慢慢筑起无形的高墙,一点一点地遮望了彼此,再也看不到原来的模样。生活的负重,社会的黑暗,已经将他们的灵魂抽打得体无完肤。遗憾是深重的,悲哀是凝重的,而再渺茫的希望终究会照亮未来的路,由窄变宽,由泥泞变坦途,问问今天的我们,可以将历史里的希望实现吗?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