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个愿望读后感500字
作者:陈子涵 时间:2021-01-13 17:58:33 我要投稿!
【第1篇】
读《一千零一个愿望》有感
暑假中,我读了作家郁雨君的《一千零一个愿望》,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触动,让我明白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故事从一个女孩子李力子说起......她,方脸蛋,头发硬,嗓子粗.她的妈妈超级忙碌,李力子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内心孤独、绝望、敏感、无助,只能像一只小狮子一样把自己武装起来,假装可以骄傲地活下去。幸好,一只小鸭子李甲甲摇摇摆摆走进了她的视线,莫名又神奇地改变了她的命运.它孑然无助,毫无保留地需要着李力子,同时又拯救了李力子,让她一步步蜕变成长,变成勇敢向前的女王甲,拥有了和世界,和大人抗争的勇气.她甚至背起一千零一个愿望,要让它们通通都实现。她变得温暖又明亮,哪怕再糟糕的事情都不能把她击倒。
读完这本书,认真想一想,我自己心里好像也住着一个别扭的小人,有时候明明那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可还是会和他们争吵,明知自己错了也拒不认错,有时候大笑过后觉得有些伤感……这些说明我内心的小人就像书中的李力子一样,也在成长。
成长是一个有点苦涩也有点伤痛甚至有点煎熬的过程,其中必定会经过挣扎和蜕变,其实这一点也不可怕。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只要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李甲甲,我们就会变得勇敢、坚强。我也在拼命的寻找属于我心中的李甲甲:跟小布熊说话、看许多许多的书……于是,我每天都在学弹钢琴,美妙的音乐从我的十指流出,叮叮咚咚,我的“李甲甲”就是我的钢琴,它让我注意倾听,让我发现美丽,让我感情细腻,让我和这个世界友好相处,让我学会坚持,让我渐渐长大……
每个人的成长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我们要不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李甲甲”,让她陪伴我们一起出发,一起迎接成长道路上的喜怒哀乐,一起化茧成蝶!
【第2篇】
读《一千零一个愿望》有感
普希金曾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在暑假中,我也读了不少书,有《草房子》、《永远只做对的事》等,但《一千零一个愿望》这本书还是最令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一千零一个愿望》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力子的妈妈超级忙碌,李力子从小就缺少母爱,她只能假装自己很骄傲,什么事都能自己搞定。但是有一天,鸭子李甲甲闯入了李力子的世界,李甲甲拯救了李力子,让她成为了一位勇敢向前的女王甲。后来,李甲甲永远地离开了李力子,李力子的妈妈也因此醒悟,重新找回自己已经“失去”的女儿。而李力子背负起了大家稀奇古怪但又怀有自己真实想法的愿望与妈妈来到了罗马,希望这些愿望通通实现!
“愿望就应该发自内心吧,是我真正想怎么样,不是大人要我怎么样。小孩子的愿望是最真的,可是也很容易忘记啊!”这是写在书封面的一段话。也许,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天真的愿望,但总是遭到大人的不屑,被他们的话影响,久而久之也觉得自己的愿望很可笑。可能在大人们的眼里,我们的愿望就是该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赚很多的钱。好吧,大人们所说的也可以当作是我们的愿望,但我们就不能拥有一些除这个以外的天马行空的愿望吗?我想,我即使长大了也不会忘记我童年的愿望,因为它们是最珍贵的宝物。
郁雨君的书美妙呈现亲情之爱、同龄人友爱、人与自然和谐之爱,让我们明白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一千零一个愿望》同样出自作家郁雨君之手,这本书温暖、感人,希望大家也可以来读一读。
【第3篇】
同学们都有各种不同的愿望吧,但是会有一千零一个那么多吗?没有吧!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一千零一个愿望》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女孩李力子,因为长的超级像男孩,所以被班里的同学公认为男孩。伤心的李力子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只小鸭子,李力子本想把小鸭子带回家,可妈妈不同意,李力子只好不由自主的往前走。这时候,小鸭子叫了 一声“jiejie”像是一声凄凉又悲伤的求救。李力子被打动了,她不顾妈妈的反对,承担了照顾这只小鸭子的责任。可令她想不到的是,小鸭子因为不会游泳,被李力子放入水中,不幸夭折了。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李力子保护了一个弱小的生灵,这个生灵给她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让李力子拥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气。但却因为李力子一时的大意,使这个生灵夭折。比如现在四处都有流浪的小狗、小猫等等,有些人会爱护它们,相反,有些人不仅不保护它们,而且还欺负它们。如果到流浪动物救助站去看看,有多少的小生灵需要人们呵护啊!李力子真正做到了爱护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
先看看李力子,没有妈妈的关心,自己却奋发努力,是为了让妈妈看到,自己可以一个人活下去。因为她知道,光靠别人是无法活下去的,靠人不如靠自己,做人就要勇往直前,遇到麻烦自己解决,不能依靠父母的道理。我们应当学习李力子勇敢,独立的精神。
再看看我们,拥有美好的家庭环境,爸爸妈妈是多么的爱我们,而我们却不懂事,经常和爸爸妈妈顶嘴,我要告诉同学们:“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学习,不辜负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