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徐悲鸿》读后感500字

丹青书壮志 一生傲骨存——读《著名画家徐悲鸿》有感

寒假里,老师推荐我读《中华魂——著名画家徐悲鸿》这本书,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徐悲鸿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幼年开始学画,并熟读经史,17岁父亲死后,就谋食江湖,自强不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成为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徐悲鸿擅长画马,并且以画马著称于世。人们喜爱他笔下的马,除了他所下的精力和功夫,更重要的便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奔马图》便是其中的一幅,这幅画作于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寇占领长沙之后。那时的徐悲鸿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办艺展募捐,当听到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画出了《奔马图》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徐悲鸿不仅擅长画马,更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他的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满腔的爱国热情。他笔下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0年时,徐悲鸿为了鼓舞民心,作了油画一幅——《愚公移山》,画中的男女老少都在奋力移山,眼神中透出一种与困难作斗争的决心与勇气。而画中的大山,也暗示压在人民身上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也告诉人们只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就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而当蒋介石提出要徐悲鸿为他画一幅肖像时,却被他断然拒绝。他画画并不是为了钱财和名誉,表现出他“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59岁时,徐悲鸿先生就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作品却被人们所喜爱和珍藏,他那浩然正气的精神被人们永远敬仰和爱戴。他忧国忧民,爱憎分明,为抗日、为国家之解放到处奔波,不辞艰险,虽英年早逝,但他那傲骨依然留在我的心底。我也要像这位大师学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好好学习,做一个志存高远、身存傲骨的人。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