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600字

【第6篇】

听着窗外清冷的夏雨,重新读着先生的文字,感受着先生内心的苍凉和悲跄。原来,世人是如此浅薄地理解了先生及其文字。还有什么比淋漓的鲜血和鲜活生命的消失更令人窒息和悲哀的。那些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刘和珍们,他们都是我的同胞,还有什么比如此惨淡的现实更令人扼腕痛惜、悲愤莫明,这就是现实。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掩盖这淡漠的人生,荒凉的血路。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的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论调,尤使人悲哀。

岁月渐老,历事渐多,不敢出声的恸哭和闸紧泪眼的受检,也领略了几次,悲怆勒心而呼叫不得的心境,也就不陌生了。这时再来读先生的文章,就看到了血迹,看到了哀怨,看到了隐忍不下而又吁吐不得、只能希望“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的艰难。

刘和珍,她永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她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她嫉恶如仇,“却始终微笑”;她善良正直,“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刘和珍,虽是一介书生,可是她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扛在肩上。刘和珍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良心,是中华历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用她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幅中国人民渴望自由、反对专制的华章。

光阴很容易冲刷种种记忆,如果它们不曾以可以传递的方式存在的话。声讨的对象会幻变,知情的忧伤会衰减,或得了沐猴而冠的庄严,或遭受风霜雪雨的摧残,蕴蓄得太久的悲情和愤慨,或许也会黄鹤一去、泥牛入海……压着吧,压着吧。柔泉般的鲜血,哪里冲得破“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时代。即使笔锐如刀愤火如炽,也改变不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冷漠世界,只有这血泉洇出的诗篇,让我们做这“为了忘却的记念”。

先生在世的中国,被枪杀的我的同胞还能有名有姓公之于世,尊敬的先生还能拍案而起,以铅印的文字声讨。今天,我只能与先生在时间和空间的隧道里交流,以寄托我的哀思和愤懑。

【第7篇】

刘和珍是中华民国时期进步的爱国学生。鲁迅先生在描写她的性格时这样写到“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格温和的少女,在被学校强拉出去的时候,依旧“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在为了母校前途而“黯然至于泣下”的爱国的外柔内刚、善良美好的女孩儿,在为了中国人的未来而请愿的时候残死在中国政府的门前。这是多么的讽刺!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我的浅薄的文字是无法准确地表达出鲁迅先生的悲痛与无奈的。我不能说太多了,说多了只是对鲁迅先生的亵渎。

我心目中的鲁迅是孤独、抑郁、坚强的,他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他只是在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而已。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才是我心目中的鲁迅!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