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600字

【第6篇】

在网上买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我对喜欢的书有一种占有似的热爱,一拿到手,就埋头看完。

《走在人生边上》我花了六七个小时狼吞虎咽地看完了,很感叹,很想说点什么,但太匆忙的阅读,还没有真正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杨绛从前的文章,也会发出很多很多“问题”,“思考”,但是左环右顾,从外到中,从古到今,最后仍然没有答案,也不会留下自我的情绪和主观的意见。读者需要思考,像她一样去细细推究,慢慢体会,思索,才会引起共鸣。但是,这一次,在这本书,也许是她的最后一本书,留下了她关于人类“大问题”的种种观点和解释,是一个细致认真的文化人一生的经验和思考。关于“人为何活着”,“人到底有没有灵魂”,这些天问,困惑着每一个人,也让我们永远着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潜在的答案,并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在这本书里,没有科学证据,有的是作者自身的经历,体会和见闻,说明了“灵与肉”关系,表现了作者的全部人生观。

我一直以为作者受道家“无为、逍遥”的影响比较多,因为她处事淡然,对人友善,总能从困难中寻找乐趣,并且爱用“陆沉”来形容自己的生活风格。但在这本书中,作者明显地表示自己最爱的是《论语》,四书五经。她最喜欢的是孔子。她对微末小人的尊重,对丰功伟绩背后无以数计无名氏的关切,体现了她的灵性良心,这是中国的人本主义精神。

很多句子让我感动,很多标点意味深长,很多故事离奇惊诧。九十六岁高龄,思考还能这么细致,还能孜孜不倦地探索感兴趣的问题,而且问题又那么多。让人佩服啊,同时也感到自己的浮躁、粗糙和自以为是。

粗浅的阅读,只能产生一些简单的观点,她字里行间的深意,还需要细细体会。把她所有的作品都收集齐全,再慢慢看,慢慢想。

虽然全集都出来了,但我更喜欢带有不同风格的单独版本。

【第7篇】

杨绛先生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可以说这是她“走到人生边上”的感悟吧。我们面对这样的人生,是抱怨吗?是咒骂吗?还是浑浑噩噩,茫茫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不,既然人生实苦,我们何不勇敢地面对这种苦,然后在实苦的人生中选择快乐呢?

先听一个故事吧: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在新婚的时候,随参军的丈夫一道住进了兵营。蜜月还没有度完,丈夫就接到命令,到沙漠腹地去参加军事演习,把她一个人孤单地留在了像集装箱一样的小铁屋里,忧伤而寂寞。

她写信向父母抱怨,说想离开这个地方。父亲的回信只有简单的三句话:“你咒骂、你伤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快活,你欢乐,日子也一天天过去。你选择哪一条?”看了父亲的来信后,她感到很惭愧,决定改变自己。

从此,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改往日的消沉,与当地人交朋友,与他们一起劳动,学习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风俗,熟悉他们的生活,把自己彻底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去。她的真心也换来了当地人对她的回报。她非常喜欢当地人的陶器和纺织品,于是人们便将舍不得卖给观光客的陶器、纺织品送给她做礼物。她投入到让人痴迷的仙人掌和许多沙漠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中,掌握了土拨鼠的生活习性,观赏沙漠的日出日落,并饶有兴趣地寻找海螺壳……后来,她拿起了笔,一本名为《快乐的沙漠》的书两年后出版了……

沙漠没有改变,当地的居民没有改变,只是年轻漂亮的女子的心态改变了,是她在生活中选择了快乐。

是啊,生活中,我们不知道会遭遇多少困难,多少苦恼,面对着这苦难的人生,有一首诗歌说的好:“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地开;你不知,你厌恶,花儿努力地开。”是的,花儿总在开,日子总是一天天地流逝,你是快乐地还是痛苦地度过每一天,这全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第8篇】

读《走在人生边上》, 看这书名都觉得有趣,很形象。可以想象人生像一条线,老了走到尽头了,就在边上了,也可以想象人生像一个○,落寞了,失意了,也在边上了。 

年轻人可能会觉得无趣,正走在人生的路上,胸中装满了理想和憧憬,不会想象走在人生边上的事,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思考人生边上的事,因为再往前想就没有想的了。就像老先生说的那样----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所以呀,老人们都爱回忆过去,像老先生这样既回忆过去又思考人生的老人是很少的,96岁高龄还能写书实属难得。

老人想要说明和思考的问题,在书中是很难找到准确的答案,这等于给我们这些读书的人出了一个个题目,答案需要我们像她老人家一样用一生的时光去寻找,尽管这过程漫长而迷茫,但也应该是人生边上一件快乐的事。

开篇就是“神和鬼的问题”,世界上有神吗?有鬼吗?小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讲神话故事、鬼的故事,特别是《聊斋》里的故事,害怕的要死,每次在外面玩耍回家晚了,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巷子里,总是觉得黑暗里就站着一个鬼,或吊死鬼或道路鬼或饿死鬼,为给自已壮胆,边走边大声的唱,那时候深信不疑这世界上就有鬼。长大了,哲学家思想家们又说世界上本来没有鬼,是我们自已心里有鬼。那么,这世上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听听老先生的自问自答:因为“没有”无从证实,证实“有”倒好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有”。可真的有吗?在哪里?于是,老先生又说:我们的亲人,去世后不再回家,不就证明鬼是没有的吗?------老先生迷茫着呢,我们呢?一样的迷茫。科学都在此停步迷茫了,何况我们凡夫俗子。

倒是老先生的“有关人的问题”的思考,让人有些感动和启发,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在这里思考的很清楚,看得很深刻。“灵魂附上肉体,结合为一,和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有欲念,一同享受,一同放纵……”我个人的理解:正因为这样,这世界才有了那么多的罪恶。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谁做主呢?每个人如回顾自已一生的经历,会看到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犯了种种错误,而当时是看不见自已的错误的,当灵性良知负疚抱愧追悔莫及的时候确已经身不由已了。-----人,做的了主吗?所以呀,人要三思而后行,时刻把灵性良知放在首位。多做善事。

老先生还在书中谈到了人生的价值、人类的文明、甚至连人的天命都在思考。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人类文明由人类创造。而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人类文明,那又是什么呢?我在书中没有找到答案。我自已也回答不出来。

【第9篇】

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人有本性”的第三小节“每个人具有双重本性”中有这样一段(淫邪也就是佛家所谓“六欲”,指容色,体态的娇美,巧言娇笑的姿媚,以及皮肤细腻柔滑等所挑逗的情欲。传说小和尚随老和尚第一次下山,看见了女人,问这是什么东西。老和尚说,这是老虎,要吃人的。但小和尚上山后,别的不想,只想老虎。“沙弥思老虎”就是现成的例子。欲望受阻,不就激发恼怒或愤恨吗?)

这个小和尚见女人的传说不管它是不是真实,就这个小故事相信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各有不同的理解。

我是这样解读的:人的本能欲望是没有谁能阻止其自然延伸的,假如刻意阻止了,意味着人性的畸形发展,意味着畸形的生活风尚的形成,意味着人生迷失的开始,意味着人生苦难的加剧。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自欺欺人的后果恨严重。人是有灵性的,有辨别真伪能力的。假如老和尚只因小和尚暂时的知识结构的浅薄而用自以为善意的欺骗来蛊惑他,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教导方式是在“愚民”又“驭民”。所谓真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相终会大白。到这里我到是想起了老子所谓的“上善若水”“顺势而为”。人之为社会性的人对其生存着的社会因尽其相应的义务,遵守社会的规则。所谓在其位谋其责,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人生命的和谐之上的。所有之为社会性的人都应该有自觉自悟的义务,有修身为本的信念,而不是让庸人和恶人借神圣的信仰的名义来“愚民”又“驭民”。

所谓风尚,所谓信仰是怎么来的?希望是一个一个自觉自悟,修身为本,正气和谐的人累积起来的;只有正气和谐的人们才能创造正气和谐的家,只有正气和谐的家才能创造正气和谐的民族,只有正气和谐的民族才能创造正气和谐的文明,只有正气和谐的文明才能创造正气和谐的国家,只有正气和谐的国家才能创造正气和谐的世界,只有正气和谐的世界才能去感触正气和谐的大自然。也只有正气和谐的世界才能让匆匆过往这正气和谐的世界的生灵带着幸福的笑脸回归正气和谐的大自然

【第10篇】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到底又是什么?是我玩自闭,数蚂蚁的空挡想得最多的问题。努力工作而消耗了健康;为了身心健康要吃好喝好,花钱锻炼,花钱旅游;为了赚到锻炼的钱,旅游的钱要努力工作消耗健康……人就这样周而复始地生活着。就象蚂蚁一样,一直忙碌地寻找食物,然后搬运,再寻找……曾经就纠正过认为我把生活过得很无聊的朋友:THIS IS NOT A LIFE,JUST A LIVING

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是一本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关于人生的自问自答。老人把人性,灵魂,良知等人所具备的元素及注释中的几个人的人生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告诉人们作为一个走在人生边上的人对人生的感悟。

关于人生的价值,老先生说: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她还认为,有信仰的人生才是有价值……

说起信仰,从小被浸淫在无神论中,教导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我。仔细想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事业?似乎很模糊。更别说上帝啊佛陀,似乎离得更遥远。如果信奉财神爷也算是信仰的话,那么绝大部分的中国人的人生都还是有价值的。 

整本书最悲情伤感的部分就是〈记比邻双鹊〉篇。喜鹊夫妇那段喜迎四只小喜鹊出壳,到小喜鹊被狂风暴雨夺去生命的悲喜人生,让老人思念先她而去的女儿……有喜也有悲,或许这就是人生。

什么是人生?我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看完一遍书,本来只有一个问题的我,又多出了两个问题。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