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后感600字
作者:李卓恒 时间:2021-02-03 11:48:21 我要投稿!
真实的世界——读柴静《看见》有感
若要看见真实的世界,需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题记
柴静是位记者,她的《看见》理所当然地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首先让我喜欢上这本书的是她的语言,简短,犀利,意蕴深远,有时甚至不符语法,但其深意已尽在其中。才去央视时,她经常被领导批评,书中这样写道“她骂人的那个劲儿,让人轻生的心都有——因为他骂的都是对的。”这种倔强又理智的描写传达出的是个人情感与世界事件的完美搭配,而不是姣砺造作的融合,夸张。
非典留给我的记忆是家里老抽屉里的一只发黄的口罩,而留给柴静的是空荡街道上孤零零的话筒,是没能穿上隔离服就去帮助病人的医生,是她每天早上夹在腋下的体温计,是病人低垂的失去光芒的双眼······柴静是为数不多的“非典记者”,她做的节目播出后,有人说她在制造恐慌,也有人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同样,山西繁峙矿难,柴静记下了同事的采访经历:一百三十米的矿井,罐笼到底时,一声巨响,抬头都不见洞口的蓝光。同事拍到那些被藏的尸体遗骸,闻了被烧过的裹尸布,对我们说:“你要是看见他们的样子,绝不可能为了几个臭钱就同其他记者一样买了灵魂。”
这是真实。生命在灾难面前显得何等脆弱,没有诗意的结尾或给人印象深刻的遗言,生命说走就走。而由一些生命演化而来的灾难更为可怕,可怕在他们的残忍,冷漠与强大。另而,给人慰藉的是,这些生命都被镜头记录了,被纸张记载了,公之于众了。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是需要媒体监督的。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让我为之感动的是:柴静没有被感动。“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重要的手艺,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决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柴静这样说,正是因此,她的镜头和笔头记录的才是真实。
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的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她只选择了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书中记有浑噩的小社会环境,记有苦堪的小社会角色,让读者的心被一刀一刀刮割,隐隐作痛。让人欣慰的是,这些被真实地反映如我们的瞳孔,无遮掩,无修饰,不掺杂情感,不混淆视听。
透过《看见》,我看见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