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故事读后感600字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他出生于江苏宜兴屺亭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徐达章是个村塾教师,擅长画花鸟人物画。徐悲鸿4岁便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耳濡目染,打小徐悲鸿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9岁随父亲学画,13岁大荒之年,父子俩行走江湖,依靠卖画养家糊口。1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愈加贫寒。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有一次,他到一位亲戚家喝喜酒,来了许多亲朋好友。亲朋好友都穿着丝绸做的衣服,而徐悲鸿穿的却是旧的布大褂。当徐悲鸿走进来时,气氛立刻冷清下来。亲戚朋友看他穿的布大褂都看不起他。

徐悲鸿为了将来的谋生立足,想进洋学堂学习,可是父亲那瘪瘪的口袋里拿不出钱来。只能向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借。可无论是谁都看不起徐悲鸿,都不肯借出钱来给他读书。

通过这两件小事,他深感世态炎凉,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所以改名“悲鸿”。后来他发愤绘画,最终成为了一代艺术大师。让人另眼相看。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很惭愧:徐悲鸿当时的学习条件那样艰辛,可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努力读书,最终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真可谓: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我现在学习条件那么好,只要是跟学习有关的要求,父母是有求必应。成了望子成龙,父母曾花高价让我去学古筝。可我怕苦最终半途而废。平时为了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学习,在家我基本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我的成绩却是平淡无奇。对于将来我从未多加思索。所以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看了徐悲鸿的故事,我深有感触:难道我不该学习徐悲鸿那勇于奋斗的学习精神吗?它为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敲响了警钟。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