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读夏明翰家书《致母亲》

在交通、通信技术并不发达之时,书信的往来一直是沟通情感的主要方式。不管是京城赶考的莘莘学子,还是分居两地的情人、夫妻,一封家书,便是最真诚、浪漫的告白。杜甫诗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硝烟四起、血染苍穹的战火连绵中,一群鸿雁口叼薄薄几页书信,掠过天际,划过落霞,将它们送给远方的亲人,书信几重,思念万重,无奈山河危旦,破碎支离,既无国何谈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为打破“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奋斗在革命一线,他们尽管装备简陋、物资匮乏,但人人满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誓救人民于水火。在他们的奋斗与牺牲中,压迫劳苦大众的三座大山永远倒在共和国的旗帜下。为信仰离家园,为人民别故土,一封家书便寄托了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满满思念和赤子之心。

夏明翰同志就是这千万共产党人之一,大革命时期,他曾给母亲写过一封家书。1928年,年轻的夏明翰在汉口不幸被捕入狱,但作为共产主义的绝对拥护者,他不惧一切黑暗势力,于狱中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诗句。他用这种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唤醒了一个个沉睡的心灵,用鲜血换取了如今的新中国。然而,谁不是妈妈的孩子,夏明翰在给母亲的信中写到:“亲爱的妈妈,你用慈母的心抚育了我的童年,你用优秀古典诗词开拓了我的心田”,诉说着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夏明翰于信中继续对母亲说到:“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除了对母亲的安慰与不舍,更加体现了他胸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共产主义的绝对信仰。夏明翰自幼出身于豪绅家庭,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带领弟弟妹妹自抄家门,烧光日货。祖父将他关进小黑屋,要将这大逆不道的孩子沉塘,是母亲用斧头砍断他的脚镣,让他去长沙追求真理。在4.12政变后,夏明翰陷入腥风血雨中,母亲便变卖家中首饰支持他,并写下:“宁为雁断添烦忧, 自有旌旗映红楼。 好护瑶琴弹旧曲, 莫将凤纸写离愁。”的诗句鼓励他继续追求真理。正是这样一位母亲,坚定了夏明翰的革命意志和信仰,认定真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正是千千万万个如夏明翰这样的共产党人的牺牲换取了新中国的成立。

今天,在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的我们,应该铭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像夏明翰先烈一样,将家国情怀融入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懈奋斗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