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600字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金钱买不到人格,贪欲会丧失良心。

——题记

我曾在《儒林外史》中认识了“铁公鸡”严监生,他的卑微、吝啬让我哭笑不得,而《欧也妮·葛朗台》则让我见识到了一个更为可怕的吝啬鬼形象。

《欧也妮·葛朗台》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他通过对葛朗台的语言、动作、神态、心态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贪婪、吝啬、虚伪的吝啬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葛朗台是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金钱是他心中的最爱,一个人静悄悄的的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临终前,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子上,他一连几个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币,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感到舒服。牧师在给他做临终傅礼时,他那双已经没有生气的眼睛,一看见十字架、银圣水、银盘,就突然活了起来,紧盯着这些东西。在看到送到嘴边镀金的十字架时,眼睛瞬间发出了光芒,他伸出双手想抓住十字架,这一使劲却丢了卿卿性命,结束了他贪婪的一生。

葛朗台虽然积聚了万贯家财,但他却万分吝啬,一分钱也不舍得往外掏。每天吃饭时,把面包切的薄薄的,每人分上几片,可真是省到家了。为了钱他六亲不认,当得知女儿把钱给了表弟时,竟然把女儿抓了起来,关在阁楼里,每天只给她吃冷水和面包;亲弟弟生意需要向他借钱时,他一毛不拔,眼看着亲弟弟破产而死,最过分的是还想利用弟弟的死再发一笔横财,真是泯灭人性,毫无道德底线可言,丧失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这本书深刻批判了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法国,人们疯狂贪恋钱财,被金钱迷惑了双眼,迷失了高贵的灵魂,甘愿成为金钱的奴役,甚至不惜遗弃亲情、友情、爱情。这样“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足以将一个需要正义和爱的社会腐蚀殆尽。

再看当今的中国,虽然经济实力也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的重要砝码,但不是唯一要素。我们小朋友长大了一方面要学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努力挣钱,谋得生存;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学会享受我们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扶危济困。我不禁想起今年的郑州特大洪灾,各界爱心人士,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洪水无情人有情,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金钱很重要,但不是万能的,它买不来人间真情,过度的贪财反而会吞噬自己的一切。如果葛朗台能早点明白这一切,那该多好呀!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