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传》《论语》有感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读《孔子传》《论语》有感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孔子伟大的救世精神以及他一直以来的执着,并非无知,而是伟大。

《孔子传》主要介绍孔子的一生并与他的语录进行结合。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祖商汤,朱于鲁国。17岁丧母,服孝三年,19岁离家,30岁创办私学,是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37岁到51岁这14年周游列国,后55岁再次离开鲁国,68岁回且一直到73岁去世都没有再离开。他共有门徒3000人,在当时已算是个大数目,并且还有72贤人以及孔门4哲。孔子一生曾几次周游列国,只为寻找一个愿意受他辅佐的圣君,很小便志存高远,满怀救世治国的志向,却无人可以理解他。

孔子之所以能坚持这么多年,少不了他一直有着坚定的意志,不轻言放弃。他目标十分明确,《论语》中便有他说过的“吾道一以贯之”,多年来从未改变。

要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做得最好的还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抗美援朝时期,已经研制出核弹的美国就开始用原子弹威胁中国,但毛主席经记者采访时就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于是,在齐心的中国人民威慑下,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直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美国都没有敢对中国投放原子弹。同时,在认识到“我们想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之后,1956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便决定一定要研制出属于自己的原子弹。1957年,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答应援助中国制造原子弹。但在1960年,苏联便单方面撕毁全部协议,并大言不惭地说中国没有外界的帮助,花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那时的中国不仅没有外援,甚至经济也处于紧张时刻。但让苏联“打脸”的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们仅仅花了5年的时间,就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1颗原子弹就成功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国精神,也在那一刻,成功地令全世界为之震撼。

孔子坚定的毅力使我敬佩,两弹元勋的拼搏令我赞叹。回顾自我,初一这一年,发现却并未投入百分百的精力,还是如少时那般贪玩、畏难。要是还是这样下去,是不足以迎接初二崭新的挑战的。反思过往,觉得还是目标不够清晰、明确,也缺少了像孔子那般能坚持一生的毅力。知错能改,后面应该会更好。

综观初一,其实各门学科都没有做到最好。这一年可以说我还很浮燥,不沉稳,所以成绩总是忽上忽下的。但其实这是好学生最忌讳的,这个毛病一定要改。经常看到有报道说清华北大学霸们的心路历程都是“勤”和“苦”。的确,成就都是自己拼出来的。孔子亦是,他就曾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缘于好学啊!所以今后我也一定要做到“勤”和“苦”,争取拔尖。

二千多年前的孔子,穷其一生,坚定地践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念,成就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科学家们,坚定地践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念,造就了震惊世界的强国;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只要能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又何愁不能学业有成,有所作为呢?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