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史》读后感600字

以《浸史》为立身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看向历史千沟万壑,走向今日文化传承。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浸史》一书,感受到了古日文化之繁盛,今日文化之忧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将以中华文化之未来为己任,以文化、文化自觉为出发,借《浸史》为立身,让文化火种热烈燃烧。 

翻开《浸史》一书,以数个现实案例,以作者自身经历,现身说法。从文化热爱到文化传承再到文化思考,去唤醒今日人民。 

我们要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方能默默正视花繁柳密的纷乱,从容应对狂风暴雨的席卷,文化认同不只是止于唇齿的空淡,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不是兴于一时的热血澎湃,而是贯穿人生的丰饶力量。背后是星辰大海,眼中是日月山川,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陈更在诗词歌赋的世界中钩沉传统文化之美。她一边沉浸于实验设计的算法推演,一边醉心于诗词歌赋的厚重底蕴。她怀揣着热忱的文化认回,将诗词歌赋化为平凡生活的养料,精心耕种,潜心灌溉,终于生长的葳蕤,绽放出春满。吾辈 

青年,要秉承心中的认同,一往无前,并一如既往。 

从认同出发,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我们秉承文化自觉,方能在漫漫征途,以山水为伴有清风相随。乱石守空,惊涛柏岸,不断发展创新的文化自觉氤氲着文化传承的绵绵底色。文化传承从不是因循守旧的搬运,而是破而求立的创新。面对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就煌的女儿“樊锦诗,临危受命,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她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正是无数个“樊锦诗”的发展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在今日依旧生长出葳蕤蓊郁的生机,绽放出华枝春满的灿烂,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人类的文明,从来都是攀越高峰,再攀越更高峰的过程。如今商业营销泛滥,文化冲击凶猛,我们要高举文化传承的旗帜,将历史的璀璨,在今日点亮。让文化的火种,穿越幽暗时空,并在今日,热烈燎原。 

吾辈青年必当以《浸史》为立身,从已出发,推及人。鲁迅曾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百叠起来的。”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我想,青年一代的我们定要做文化的木与石,从热爱到传承,方能为辽阔人间砖加瓦。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