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读后感600字
作者:安朱丽 时间:2021-09-23 10:16:22 我要投稿!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
《玫瑰的名字》讲的是在中世纪意大利的一所修道院中,几个僧侣为了找寻和争夺一本书而相继死亡,主人公威廉的作为一名修士受院长委托,带着本书的叙述者——一个年轻的见习僧去破案的故事。而作者自己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修道院中的杀人案。
据网上的资料显示: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327年,中世纪的混乱纷争表现在世俗王权和罗马教廷以及教会的不同流派之中。埃科在书中描绘了当时皇帝路德维希和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的对立和争斗,政权纷争之下,各个教派用关于基督教经典教义的解释和争论维护自己合法地位。看似容纳百家的修道院能将互相对立的派别吸引前来,而其自身内部却同样藏污纳垢、波涛暗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执念和狂热。
本书主人公威廉在调查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了每个人的问题,威廉鄙视他们、嘲讽他们。可是威廉自己却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不赞同他们对于教义的错误阐释、歪曲解读,但威廉在破案的过程中却陷入了阐释的陷阱。他被无效信息影响和误导,导致他的破案思路出现了错误,阻滞了破案进程。如果不是见习僧在马厩里的随意之言,或许在他没有发现真相之前图书馆就已经被烈火烧毁。威廉牵强的用启示录解释每一宗谋杀,这不正呼应着书中的最后一句话“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nomina nuda tenemus.”(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在书中一开始就可以觉察到修道院本身处处都是严谨的符号,规整的建筑,处处使用“七”“三”等数字来彰显圣灵的威严,但上至院长,下至缮写员都因为过于执着于符号而忽视了信仰本身的含义。豪尔赫因为阻止人们看到一本书而不惜掀起血雨腥风,只是因为他畏惧符号大众化,更畏惧科学打破他神学的权威,这从根源上是对符号力量的迷信,或者说是对神学的不自信。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也经常会因为对符号的过度信任而惰于理解符号背后真正的意义。看到一位科学家,便下意识的认为他一定物质生活简朴。不过,如今又给这一现象重新起名——刻板印象。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符号构成,符号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而产生,迷失于符号而忽略实物本身,那就不免本末倒置了。玫瑰只是一种花,我们去为这种花取名“玫瑰”,而又在这种文字符号附加上“罗曼蒂克”之意。所有的意义都是人们去赋予的,而究其根本这不过一朵花而已。但是,后人口中的玫瑰都不再仅仅是那朵花,更是文明而强加的“浪漫爱情”。
很多人说这是一本披着宗教哲学外衣的推理小说。但我却认同另一种观点——它更是一场披着推理小说外衣的文化思想论争。作者不仅仅在写一部推理小说,更是在织梦——一场关于中世纪修道院的梦。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将会是我今年所看到的最棒的一部作品!或许正是因为对于西方神学史的不了解,使得整本书在我看来是真实发生过的一般。作者深厚的工笔、博学的知识以及对于思想、人性的描绘造就了这本书的美妙之处。如埃科——echo久久在我心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