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长征路》读后感600字

长征

——读《行吟长征路》有感

《行吟长征路》是我国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亚洲的著作。

《行吟长征路》是对于红军长征胜利100周年,对于革命历史抒情和红色经典的再创造。这本诗集之所以能写得这么真实,那是因为黄亚洲是一个行吟诗人,他在诗歌的创作上,是以行吟诗见长。2005年黄亚洲重走长征路,这本书就是他在长征路上的所闻所感等亲身体验的。

黄亚洲总在行走,在行走之中感受、发现并诗意的表达。说到底,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黄亚洲的语言特别是比喻的妙用,总会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内容,其中,在《泸定桥之二》里有一句“旋涡认出了七十年前的勇士,我看见看七十年前的火焰”,从中我读出了这句话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这种现实感又会和历史奇异地交汇在一起。

还有一段会让人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征途中,一个神甫》中“神甫献出一张地图,神甫献出一张地图,手指,一路点着中国的地名,却一路读着法国字母萧克听懂了,他知道几天以后,这些地名将由枪声和鲜血重新拼出。”这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是历史与现实异质混成之后出现的另一种力量,另一个重力另一个场,是诗人在场的见往。

《行吟长征路》其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100多年前从江西瑞金向陕北延安的转移。对于诗歌而言,重要不足这支十万人大军的阵容,行军路线的意志力而是那些草鞋、绑带、挑夫、担架……

中国长征,是一个奇迹,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奇迹;一个神话,一个最终实现了的现代神话。人类史上,在这之前还从未出现过如此悲壮、惨烈的远征。不同于希腊十万大军的扬帆出海,一个弱者,一个被理想所照亮所驱赶的弱者,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历经超出凡人所能想象的艰难险阻,长驱两万五千里,终于抵达目的地。我们赞赏这些勇士们。

在《北上,北上!》中“大雁将南方的雨云拖向北方,风雪将北方的土地推向天空……”诗人通过这些反复出现和相互配合的意象的描写、深化和强化了对“北上抗日”这一基本主题的揭示,并且较好地将一些具象和抽象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了,来加强诗的张力,而意象则为情感的载体,叠加在一起就更能表达诗人理想的哲思。

总而言之,我们要向长征的那些红军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在穿不暖、吃不饱的恶劣环境都能战胜两万千里长征那么多路程,我们在这种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下能不好好学习吗?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