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800字

【第1篇】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悲剧。作者用这一连串连珠炮弹式的、接踵而来的悲剧,利用各种手段不停地“折磨”福贵的人生,可是始终不许他死去,始终让他活着。最终给读者呈现出一位,看上去好像是超脱一切,淡然一生的老者。这种表面上的波澜不惊,里层隐藏了多么深的波涛汹涌。

作者安排的悲剧,从福贵一出生就开始了。

福贵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长成了骄扬跋扈的恶少性格。嫖妓,赌博,打老婆什么都做过。可能是报应,福贵把他爸败剩的家产也败光了。只是如果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为什么家珍也会跟着遭殃呢。

家珍贤惠,就像福贵自己说的,是上辈子当了狗才换来这辈子娶了家珍当了老婆。可是后来还是逃不了生活给她开的玩笑,先是软骨症让她不能工作,整天躺在床上,受着心中那份因为成为包袱而产生的内疚感的折磨。然后还得经历丧子,丧女的痛苦才与世辞别,跟这个多灾多难的生活告别,终于能松口气了。可能作者想告诉我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只是幻想中的丰满,现实永远是这么骨感。在家珍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妇女对自己的丈夫,对家庭的执着。她几乎是将自己的丈夫,家庭视作自己的全部:丈夫有外遇,但是她不闹,反而是想着各种隐晦的语言、手法来试图劝那个无可救药的丈夫;后来被父亲强行接回家,放着高床软枕的生活不过,却跑回去那一间破茅草屋里面找自己的丈夫跟女儿。能做到这样的算是女人中的极品了吧。用我自身的观点,真的无法想象一个女人的观念是要怎样的狭隘才能做到这种地步,或者说这种感觉,本来就无法做到“感同身受”。试想一下,如果家珍就真的在家里不会来了,那就不会有有庆,也就不会有丧子之痛。凤霞也可能因为舍不得孤独的父亲而不会出嫁,也就不会难产。可能最后的故事发展是:福贵恶少赌博败家,家破人亡,与女儿相依为命度过余生。这算是悲喜交加,但也总归不是一个纯粹的悲剧。

对剧情的讨论没有意义,说到底都是作者一手操纵的,该这样的还是得这样。

值得讨论的是,一个人,在面对了这么一连串的连珠炮弹式的悲剧,面对生活向他劈头盖脸丢来的一波又一波的悲恸,他怎么能一直活下去?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养自己,养父母?但是福贵没有父母,到最后只剩一头老黄牛,生活完全没有寄托,没有负担,没有任何钩子将他钩在这个狗血的生活里面,他为什么不去死?说实话我一直以为故事应该是以福贵的自杀结尾的。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一个问题,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而福贵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思前想后,想来想去,最后只是想到,福贵活着,可能就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这一件事情。看起来很扯淡,很狗血,很废话吧?看看福贵自述的最后一个片段,去买牛的时候看见一头老牛准备要被宰,福贵犹豫了一阵,最后把它买了下来。作者刻画了这一过程中老牛似乎因为重获新生而“停止流眼泪”“在路上跟福贵亲近”。由此呈现出对生的向往,渲染了继续生存的美好。后来福贵看来看去,自己说觉得这头老牛“跟自己很像”,于是给这头老牛取了个名字叫做“福贵”,那么那条老牛之前的“对生的向往”是不是也是同样可以映射到福贵的身上呢?再说,福贵为什么要买这一头不怎么能干活的老牛?还不是因为 不想看见它死 么,很明显老牛已经没有生存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不能干活了,除了被宰来吃了就没有任何生存的意义了。但是就是这样毫无理由的,福贵将它买下来了,让它“活着”,没有缘由,没有理由的“活着”。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缘由,就这样活着,大概富贵心里也是这样想着的吧。

是不是,其实,活着,本来不需要一个什么理所当然的理由。因为,你活着这件事,就是你活着的理由?

整本书的主要内容都是用福贵口述的形式来呈现,平淡的语言,展现出来的波涛汹涌的生活,读罢,掩卷自思。

【第2篇】

余华在《活着》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是啊,福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正如王安忆认为的: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便是这样一位世人。福贵在感叹着祖上的两百多亩地到他手上竟折腾光了;感叹着战火纷飞、子弹无形的日子已消失;感叹着原本不该死去的亲人终究都死去了;感叹着他最后竟跟老牛一起存活下来……这一切的厄运一个个地将他逐进了伤心绝望的深渊,但是接连的灾难并没有把福贵打倒,他活着,与一头名叫福贵的牛好好地活着。

是啊,活着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余华用一种平淡而又自然的笔触将福贵的一生经历娓娓道来,这样的平淡与自然更能凸显出生活于福贵而言是残酷与无可奈何,但同时也是一种活着的态度,真正体现生命的张力与无限可能。也正如作者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而活。” 福贵有很多个离开这个人世的理由,但他却仍然从容淡定地活着。

面对各种各样的苦难,福贵在活着,其实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但让人感到难受而不禁泪下。在我的认知中眼泪是痛苦或喜悦的宣泄,而《活着》却是寓于这种宣泄后的沉思,上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从主人公身上,我看到生命在苦难与幸福之前与之后,永远都是饱含着对希望、幸福、美好的追求;福贵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平凡,在他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面对苦难所展现的坚忍和抗争正是常人所不能及,我为他的不幸与坚忍而感动。纵使泪水照耀不了前进的道路,但我们可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也是一种哭过后的坚强和泪水洗涤过的幸福。作家余华正是以犀利的笔调将人类的苦难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不得不有所“畏惧”,同时也真正地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活着,便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去展示生命中最顽强、最动人的精神力量。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要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去克服它、度过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所以让我们忍受此时的苦难,享受此时的幸福,因为我们正活着!活着已经是一种难求的幸福,而能快乐地活着,那便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不管生命赋予了我们怎样的一种责任,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力、尽量、尽心、尽意地完成它。走进余华,读完《活着》,我收获了对人生的另一种深层感悟......

【第3篇】

夏日午后,一位老人,一头老黄牛,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活着就好。

从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到白发苍苍种田为生的老人,从家庭圆满到身边只有老牛相伴,这几十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只有福贵知道。

当人们期待着的一件好东西到来的时候,它往往来的既迟缓又艰难,而且它还附带着一切人们在幻想里没有顾及到的现实的灰尘。“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在福贵的眼里未来的日子总是美好充满希望的,可是现实呢,母亲妻子因病而死,儿子为了救女校长抽血抽死了,女儿产后大出血死了,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孙子因为吃了过多的豆子活活撑死……悲剧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幻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最终只剩下一头老牛与福贵相依为命。福贵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没有抱怨,只有希望。

如果福贵在年轻的时候能够珍惜他原有的生活,他的一生又会怎样,福贵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张爱玲曾经说过:“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的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经历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残酷其实是我们宿命的一部分,但残酷和希望从来就是孪生兄弟,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没有将福贵击垮,在大风大浪之后他依旧顽强的活着,为了心中永远不灭的希望。我愿意相信,有一天,福贵会过上好日子。

《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朴实平淡的自述,一个平凡人物的一生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们感动:始终相信“人只要活的高兴,穷也不怕”的母亲、对福贵不离不弃的家珍、勤劳的凤霞、善良的二喜……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曾经有过他们的陪伴,福贵是幸运的。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不易,活着就好。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笑着,唱着。这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

【第4篇】

《活着》读后感

鲁迅曾说过:“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的确,人活着不可能是为了吃饭,但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或许这本《活着》能给予我们答案。

比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相比,余华笔下的主人公——福贵,却拥有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一生。可以说,他人生的道路上注定是崎岖不平的。

读完这本书,让热泪盈眶的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福贵。说他不幸,他又度过了这个孤独凄凉的黑夜,坚强地活了下来;说他幸运,他又失去了他所有至亲的家人,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比他还大的老牛,孤苦伶仃地走在田野上。人生就是这样,当你觉得苦的不行之时,你摔倒了,你以为会有人来扶你吗?不会的,身的石子会硌得你更疼,但它也只是告诉你,你还活着。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二喜死时的画面。二喜在这本书中也是一个善良淳朴的人,当家里的人都相继死亡,最后只剩下福贵、二喜和苦根时,二喜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开销。但是徐家的人都命苦啊!二喜也逃不过这命运的捉弄。那天他在工地上搬水泥板,但不巧的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块水泥板突然向二喜砸去,当二喜感到死亡降临时,大喊一声:“苦根!”多么伟大的父爱呀!可是最后,二喜还是被夹在了两块水泥板之中,血肉模糊。

余华虽然是真的残忍,但是他也十分的智慧。他用精妙的语言将场面的描写的淋漓尽致,并且加上了十分戏剧性的一幕。当二喜临死前还在呼喊自己的儿子苦根时,正在不远处玩石子的苦根,转过头应着说:“诶,谁喊我?”见许久没人搭理,便继续玩手中的石子。当有人告诉苦根你爹死了,苦根头也没抬地回答说:“哦,我知道了!”说完便继续玩石子。年仅四岁的苦根,甚至都不明白死亡的意义,可是他的父亲却已经死了。

我读到这,眼泪哗哗的流了一地。我甚至有些埋怨余华,他为什么要这么狠心?但是,可能这就是徐家人的宿命吧。当年老的福贵带着他的外孙子苦跟去村西头认坟时,一边指着坟墓一边说:“这是你娘的,这是你舅舅的,这是你姥姥的。”突然,苦根指着一座坟说:“这是我爹的。”月光照在地上像是撒满了盐。

这么悲惨的一生,换做是我们也接受不了吧。可是福贵却坚强的活了下来,当他站在黄昏的田野上,眼里充满了希望。虽然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但却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个世界,而幸福的我们,有什么权利不好好生活呢?

希望这本书带给大家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启示。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