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8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03 11:24:26 我要投稿!
【第1篇】
读罢都德的《最后一课》,犹如亲身经历了这非比寻常的一课。书中的小弗朗士在都德的笔下栩栩如生,一如我们邻桌调皮捣蛋的小男生。
这篇文章,记录了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因为普法战争法国失败而被迫关闭的事情。整篇文章中,都德并没有去广泛地谈自己的祖国如何之好,沦落敌国如何之痛。他只是从细微处入手,借助了小弗朗士的视角,以一个孩子的口吻,以一个孩子的心去感受丧失祖国的哀伤。
一开始,调皮的小弗朗士惧怕考试、总想逃学。但当他知道了自己的家园已经沦陷,这已然是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开始了后悔,开始了难过。开始为以后再也不能学自己的母语——法语,而感到深切的痛苦。文章很纯朴地写出了一个小男孩从拥有到失去祖国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的懒散到最后的哀伤,一个孩子在失去祖国时萌发的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韩麦尔先生最后书写的“法兰西万岁!”也深深震撼着大家的心,一笔一划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和爱国的法国人民一样,中国人民也同样品尝过亡国之痛,也同样有着爱国之心。老舍先生与郑振铎先生笔下中国版的《最后一课》,虽然都是以老师的视角去诠释人们爱国、爱民族的精神,但给了我同样的感动与震撼!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向来不讨厌下课铃声的瑞宣,却在最后一课上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瑞宣一直都将课讲得很好,哪怕是他上的第一堂课,也没有露出一点紧张。然而在这最后一课上,他却忍不住颤抖。话到口边却又说不出来。他在犹豫:到底应当安慰自己的学生们,还是应该去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到底应当告诉他们抵抗敌人,还是应该劝告他们忍耐呢?瑞宣一句话也说不出口,看着学生们,他也开始反省自己。然而,他终于还是什么也说不出,只得宣布了下课,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对于国家的爱与痛,已经深刻地体现在他内心的挣扎上。
而郑振铎先生文章中的“我”也是一个教员。然而“我”却与瑞宣不一样,“我”只是想用最后的时间来告诉学生们最多的东西。“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这是学校下达的命令。然而所有人却都不去想这个,这些默默无言却坚定的人们,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因为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我们默默无言,不表示我们懦弱,那是火山爆发前能量的默默积攒。正是这些默默无言的勇士,让我们坚信“最后一课”只是暂时的!
三篇文章中,都德用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孩子对于国家的爱;老舍用精细的文笔去描绘了教员瑞宣在家园沦陷时面对学生们的踟蹰与对国家的悲恸;郑振铎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去表现了自己在最后一课上希望学生们能多学习知识的愿望。
三位作者身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书写不同的《最后一课》,却让我感受到了同样的爱——对于自己的祖国、对于自己的民族的爱!因为这份植根心中的挚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不会被强暴征服!这种爱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老少,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大爱之无疆!
【第2篇】
教师是一个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没有达官显贵头顶耀眼的光环,却在用智慧的光芒点亮学生头脑中的思想空间;没有商贾巨富雄厚的资产,却在用知识的传承托起祖国的明天;没有园艺师那令人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却能如园艺师般悉心将祖国的花朵浇灌。看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后,我不禁又想起了与每一个老师的点点滴滴交流互动。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总想逃避。这也给老师出了难题,他们总想着如何让我们明白道理,又不会上到我们的自尊心。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学。
那次,我在学校惹了祸,被老师批评。本来就已后悔不已,再加上老师又说了几句,我便再也忍不住伤心地哭起来。只记得当时一哭就是一上午,老师也急得手足无措。现在想起来,总是会为自己幼稚的行为而感到不好意思。是啊,老师在顽皮的我们面前,不用严厉一点的声音来告诉我们对与错还有其他办法吗?这时候,我们要多一点反省,而不是抱怨。
而《最后一课》的故事中,这一天,老师却对小弗朗士的偷懒却格外地平静。是的,这是法语老师的最后一节课了。战争迫使人们放弃自己的母语,有谁不悲伤,还不珍惜呢?老师打扮得十分整齐,脸上神情凝重,而同学们也都十分专注,没有一个人分心。平时,孩子们也许会开小差,会给老师捣乱,但在意义非凡的今天,完全不一样了。是啊,也许只有到了最后,才知道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教导过我的老师,才会想起自己的顽皮。若是早一点醒悟,早一点珍惜,就不会在与老师分别时留下遗憾了吧。
在小学毕业时,才有真正的体会。等到最后要离开学校了,才会想起自己与老师的点点滴滴,才会为自己的每一个过失而感到内疚。想到了老师因为误会,批评我一顿后又来给我道歉的意外;想到了老师关切地问我是否 还 发烧的温暖;想到了老师与我们一起嬉戏的快乐;想到了老师晚上备课到深夜的辛苦;想到了老师声音嘶哑的痛心;想到了……想到了太多太多,而感激也自然由心底而生。
故事中的老师,现实生活中的老师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地爱学生,一样地兢兢业业,一样地不辞辛苦,一样地……回想起来,每一个老师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他们的每一句教导,才有了我们一点一滴的成长。
我们是园中的花朵,他们就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丛中的小草,他们就是轻柔的春雨;我们是空中的小鸟,他们就是蔚蓝的天空。他们包容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向着远方,向着未来飞翔。
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又神圣的职业。在此,我要向我们可亲又可爱的老师们致敬,感谢他们用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第3篇】
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小说,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难道从这个故事中能不有启示吗?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平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花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从小弗郎士思想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节之中,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一点怎样的启迪呢?我们常说学生是学的主人,是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只要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鼓足上进的风帆、乘风破浪不断向着新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