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读后感800字

【第1篇】

韩寒是我最最崇拜的一名作家,即使我的文采并不好,但是我每次都很努力的读完他的文章,并且去理解文章的含义。

每次读着韩寒的文章,都有种莫名的激动,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的感受着他的幽默以及文章内的深刻含义,文章的内容让人不得不记忆深刻。

三重门,以第三人称的叙述,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及心理活动,向我们揭示了真实的高中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当然还包括着人人都有的小小的自私。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开头的内容十分有趣,说着林雨翔从小被父亲强迫背着那些《战国策》之类的古文,一开始父母常常斗嘴,后来因为母亲被“发掘”出了打麻将的才华,经常早出晚归,致使父亲想斗嘴的人也没有,一句“赌场出疯子,情场出傻子”说出了这个家庭的情况,一家人也过的心安理得。由于林雨翔小时候熟背的那些古文,使其十分骄傲,为此林雨翔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并不好,但是后来在学校认识了菜鸟老师,拍起了菜鸟老师的马屁,致使那位菜鸟的老师和林雨翔相处也是十分融洽。

后来,文章中写到了林雨翔喜欢上了很漂亮的女孩Susan,写到了林雨翔和另外一名男孩对Susan的爱慕之情,以及林雨翔因为对Susan的痴恋成绩大退,又不得不即使补回来赶上平均分。在还有一个学期就要即将毕业的时候,父母开始担心林雨翔的成绩,而在他左右嘱咐,只可惜天空不作美,林雨翔并没有考上高中,最后无奈的父亲只好用钱将他送到市重点中学。

在重点高中里,他显得更加的彷徨。他的基础太差而且无心学习,他开始慢慢的堕落,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顺。然而,林雨翔的命运最后是如何的,韩寒并没有写出来,我想,他可能是想给我们留下一个宽广的空间,任由我们去想象。

我最喜欢三重门里的结尾处说的一句话:“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三重门里面的许多人许多事情,让人不得不去感慨。如果可以重来的话,如果可以让时光倒流的话,现在的他们都是风光和鲜活的。可是,人生对待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人生,没有草稿。

韩寒描写的林雨翔,可以说是现在学生的代表了吧,有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逼着读书写字,没有闲暇时间可以娱乐,我一个表妹,才4岁,却已经被迫带上了眼镜;有的学生的家庭,因为父母的感情不合而闹离婚,给他们的童年造成了深深的阴影;或者有的根本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的给学生增加负担,即使是周六周日依然要补课,即使有教育政策在那里,但是他们是私立的学校,教育局关不着。或者有的学生,在这样的花季年龄,情窦初开的时期,被一些问题困扰着……总是,《三重门》似乎就是一个描写我们的故事。

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在一颗纯真的心下面,单单纯纯的,做好我们自己。

【第2篇】

在愉快的心情下重读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感受到韩寒的幽默。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拜读这本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本书的认识也加深了一层。

韩寒出版的第一篇小说,男主人公多多少少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富有个性,从小报读诗书,重文轻理,高中挂科。在我读《三重门》的时候,早把雨翔的形象和那个留着长发桀骜不驯的年轻人联系在一起了。

说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说起。快乐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痛苦的噩梦。当村里的同伴都在铁路边玩耍的时候他被文绉绉的父亲关在黑暗的阁楼中,在孤独与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诵着诸如《史记》《大学》等古文。他必须始终听父亲的教导——现在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就出口成章了。也因为这样,在小学时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然而这神童是那个年代悲剧的代表,对社会上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反感,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在自己的骨子里鄙视中国教育,却只在骨子里,而肉体却在“无比光明伟大”的中国社会的领导下成长。对于当时的中国教育,我很同意韩寒的一句话:一个人,没有资格判定甲的文章是优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只能说我喜欢甲的文章不喜欢乙的文章,或者说,甲的文章和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差不多,乙的差得有点远。建议以后的评分取消优良中差,“优”改成“正合我意”,“良”改成“相差不远”,“合格”则是“参考大纲”,“不合格”自然是“逆我者亡”。

我的性格与书中的林雨翔的性格有些相似,懦弱,虚荣,什么都想批判,这些并不是那个中学生时代独有的性格,却在不同的时代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至少我认为我的现况比林雨翔好的多了。

全书的剧情被中考给“腰斩”了。前半段大多是暖色调的,而雨翔上了高中后就多是韩寒的冷幽默了,而后半段在对人性的抨击方面更耐人寻味。这和金庸的小说有些相似。《连城诀》前“江湖”,天高地迥、光风霁月。《连城诀》后“江湖”,污烟瘴气、沆瀣沉浊。而小说中的初中与高中的生活的区别,亦是如此。

林雨翔的经历不禁让人为之扼腕叹息。学业,生活,恋爱处处不得意。但转念一想,当今又有几人能在三重门中活得潇潇洒洒呢?每个人都梦想着自己总能无忧无虑得活在这世上,但这二者是不可兼得的。要活在这世上,就不能无忧无虑;相对的,想要无忧无虑,就只有做一个得道高僧,或隐居深山,不食人间烟火。否则,你的生活必须在坎坎坷坷中度过。

任何时代都有任何时代人的烦恼。特别是这个时代。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时时刻刻都在三重门中迂回、周旋。无疑的,林雨翔的经历激起了各时代人的共鸣。或许,现实就是这样的无奈吧。你适应了,不过多一个教育的牺牲品;你尝试去改变,却难于上青天。很庆幸我经历了那些炼狱依旧有着一个清醒的头脑。我现在只是一个初三学生,不是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但却依旧要去改变——这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无吧。

读完《三重门》后,我感受更多的是郁闷与惆怅,而不是刚开始重读时的愉快。作者把一个消极的意味深长的结尾丢给了我们,让我们去无限地延伸。这是一个消极的包袱,但韩寒本人又点燃了一盏希望的灯火。那桀骜不驯的个性,沉着老调的笔锋和打碎枷锁换得自由的辉煌人生为我指明了方向。

【第3篇】

《三重门》是韩寒的成名作,我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上周终于在图书馆借来了这一本书,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一本震撼世人的作品。

初始读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在《三重门》一书当中,韩寒以相当高的频率暗讽当今中国的各种时弊。小至生活小事,大至国家教育制度,无一不成为韩寒的笔下亡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在读这一本书之前,我刚刚读完了雨果的《九三年》。同样在作品中暗讽当时政府的弊端,虽然雨果的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明显不及《三重门》,但是其锋芒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九三年》被称为是大文豪雨果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而《三重门》只不过是新生代作家韩寒的处女作,二者的写作水平存在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抛开这一点瑕疵不说,但从整体来说,我觉得这一本书给我的感动比《九三年》要来得深。原因很简单,《九三年》描写的是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一些事情,对于这样遥远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资料当中寻找到一点印记。而《三重门》则是描写了一个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这些,都是我所亲身经历过的,对于其中的相似之处自然容易产生共鸣。

在阅读这一本书的时候,一开始是对韩寒笔下的教育界的黑暗以及教育体制的缺陷产生共鸣的。毕竟,我也是一名偏科生,也深受“全能型人才论”的荼毒。再看深一点,就对主人公林雨翔在感情路上的坎坷产生共鸣。但是,有一点我是比不上主人公的是,他跟susan的感情之路的波折,是我现实中所不能遇到的,假若遇到了,我想我自己也未必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承受这样高频率的、极富戏剧性的打击。看到后来,就对林雨翔对待学习的态度产生共鸣。林雨翔是一个有潜力的学生,无论从书中的老师,还是从作者的意图,抑或是从我的观点来看,林雨翔都是一个这样的学生。但是,他跟我一样,有一个相当致命的弱点就是,就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在林雨翔升入高中开始,他就没有一种很认真的拼劲,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潜力只要恶补一段时间就可以把成绩赶上来。但是,在初中可以这样,不代表在高中也可以这样。毕竟,初中与高中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否则,也就不用吧高中与初中分开了。而我,则是同样地得过且过,从小学开始就被英语拖着后腿,也因为英语而吃过不少的亏。但是,一堆的教训却并没有换来我的奋起直追,而是不断地为自己寻找借口,得过且过。

再有一点,就是林雨翔的初中、高中生活勾起了我的回忆。中考在我的记忆中已经很模糊了,好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其实,也就是4年前的事情,只不过,这样的记忆被时间更加接近,重要程度更高,记忆更加深刻的高考所覆盖了而已。但是,我还是依稀记得中考放榜的时候,凌晨两点多钟打电话查询成绩,每出一门成绩,心理就多悬起一分。直到全部成绩出来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与理想的学校是差那么远的。当时的失落好像又可以在高考放榜的记忆中找到相同的感觉。

读一本书,想起一些人,忆起一些事。乃是我读《三重门》的最大收获。

【第4篇】

几乎怀着忐忑的心情读完了青年作家韩寒的《三重门》,为作者文笔击节较好的同时,心里也不禁打了一个问号: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孩子成长?

《三重门》写于韩寒高中时期,可以看做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书中的主人公高中生林雨翔毫无疑问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韩寒。现实中的韩寒是叛逆的,而书中的林雨翔也时时在心里生出对现实不满的情愫来,表面看起来小说是以林雨翔和susan的懵懂恋情为主线,但是,只要我们细心些就会发现,韩寒所要表达的中心很显然不是在大家看来很青涩的恋情,而恰恰是被很多人所忽视了的林雨翔的生活学习环境。很明显,韩寒是想表达:怎么样的环境才造就了最后的林雨翔。

可以说,《三重门》是韩寒对当今社会传统教育模式的控诉。

小说开始就对林雨翔的成长环境做了细致描述,小城、家长、学校、老师,这些因素用去了作者很多笔墨,也为林雨翔成长之路做了精彩铺垫。林雨翔生长在一个小城,周围的环境决定了林雨翔不可能用相对开阔的视野看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而他对家长的反抗也说明了他只是个普通的孩子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神童,当他的成长环境只剩下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时,我们会发现,林雨翔在这个时候已经存在性格缺失了。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提了个醒:是不是教育活动一定要局限学校和家里呢?如果我们能让孩子走出去多接触社会,会不会对他们的成长更为有利呢?

再看林雨翔的家长。不可否认,韩寒尽量用了相对轻松和诙谐的语句,但是在轻松诙谐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对父母的埋怨,林雨翔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很特殊,近乎放牛,把一个没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对不对呢?我们看到的林雨翔是自由的,相对健康成长的,但是回头想一想,放松对孩子的管教其实就是放弃责任,这可能也是导致林雨翔性格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林雨翔的发展总是不均衡。

最后在看林雨翔的学校,毫无疑问这里是传统学校教育的模板,在这里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会得到老师的青睐,而像林雨翔这样的“瘸腿”学生一般都是不受老师待见,这个时候马德保作为一个辅导老师就难能可贵了,但是马老师对林雨翔的偏爱却悲哀的反应了现实的一个侧面——教育始终被传统所覆盖着。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联系到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发现还有很多地方等着我们去改进,比如: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重视学习而忽视孩子的技能等等。成绩只是一个学生某段时间内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教会孩子生存比让孩子拿到好成绩更重要,社会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先决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怎么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利于良好人格形成的环境,这很值得我们去探究。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是,这很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为之努力,不然可能会有更多的孩子像林雨翔一样“沿着一条不知道通往何处的铁路”迷茫前行了。

【第5篇】

话说,我怎么居然看起了《三重门》呢?按照我的性格,那简直是“难以忍(读成rěng)受”(学PangErli状)。自韩寒出道以来,相继出现了许多“青年作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家极为熟悉的郭敬明。原来我一直对这些不屑一顾,这虽然也算得上是时代的产物,可我觉得这些实在是俗物一堆,看它们纯属浪费时间。确切一点讲,就像武侠小说,我也许并不是真的认为它有多么不好,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机会,当真正有机会时,又觉得自己太滞后了。所以,为了掩盖这种客观上的“失误”,才产生了主观上的这种想法。

有人会问,那这次呢?也许、可能、大概是因为前一阵看《沙漏》消磨美育课的时光时,感到在学习之余,确应该看些东西,不论他是低俗还是高雅,总之是“开卷有益”。上学期似乎什么都没看,想写东西时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实在是一种极为痛苦的感受。

那天在旧书摊上看到《三重门》,随手一翻,发现,竟是曹文轩先生为他写的序,好奇心顿时大增,便毫不犹豫地付了钱抱回宿舍去了。

昨天英语读译课,我实在无聊,适逢我们小组讲演,结束后被点名提问的几率也大大下降了吧。便躲在桌洞里,悄悄看了一节课。其中罗天成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

我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忽然想起我在龙潭上初中时,该是大俗了。那时候还小,什么都不懂,更不知道思考的乐趣,只知道要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去了汇文后,思考多起来,也体会了人可以思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汇文的环境很纯净。我也常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姑且算作大雅吧。来到师大,我困惑了,学业和生活交融在一起,思想也趋于大众化,却也常为自己制造些小小的闲适;捡落叶、写随笔、画漫画……学业却也像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书也没以前看得明白了。忽然感到心中痛苦不堪,便“恍然大明白”了:我现在的状态就是传说中的“半俗不雅”……

想起这些,一股悲凉涌上心头。既而,竟感到些许愉快:在汇文时也不过是“小雅”,我想,没有人天生就是大雅的,都要经过一个半俗不雅的过程。有的人坚持不懈地追求大雅的境界,便终于熬过了这个痛苦的时期,超脱为大雅之士;有的人却被内心的痛苦折磨怕了,虽不舍曾经的“小雅”,却也只好“假装超脱”,沦为大俗了。

唉,不知我辞了学委的职务是不是不堪忍受的表现,我真的不够勇敢,既然如此,这时也不便再提了吧,只是以后不要这样了,我原来可不是知难而退的胆小鬼。

说了这么多,我想我还是不愿沦为大俗的,所以,接下来该做什么,还是靠自己了。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