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王》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寻找鱼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第八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张炜,刚看到这本书时,我只以为这是一部普通民间传奇小说,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作者幼时一次难以置信的经历。

书中讲述了在深山里,“鱼”是一种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鱼和吃鱼象征着不同寻常的本事和身份,文中主人公男孩因怀着对“鱼”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向往,让男孩立志要做“一个捉大鱼的人”,男孩在寻找鱼王的路途中渐渐明白了鱼王不过是一个象征,世界上的万物都要倚仗大自然而存在。

作者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将它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但又同时充满了刺激的鱼的世界。初读这本书时,我单只是沉迷在这富有民俗韵味和地域风情的故事当中,书中字里行间都充满奇幻冒险的绚丽色彩,而作者对书中事物的描写与我生活中的又全然不同,让我在感到陌生的同时又新奇不已。

但故事一路读来,却又是那样扣人心弦,同时内含深幽,耐人咀嚼。这本小说表面上只是一个男孩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寻找鱼王拜师学艺的简单故事,但在思考过后我才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初涉世事的男孩去学习如何面对世界时怀有一颗充满恭敬的心。

书中故事情节虽很新颖不同于其他小说,但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无论是男孩自己,还是两位鱼王,作者都将之描写的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人物的喜怒哀乐。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并不是男孩和男孩的师傅,而是另一位女“水手鱼王”。书中对这个人物的描写不多,她的出现也并非是浓墨重彩,但这个人物本身的渲染力远远超过了前面的“旱手鱼王”,给了我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她为那位将她终视其为仇人的人,几次忍辱上门求和,终身未嫁,她还为了保护他而拼命捉鱼、四处求人,不断给人送鱼……

读完了整本书,我细细的想,终是明白了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在这样一份恭敬之心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运转中不断逝去的今天,我们都应该学会以怀着一颗恭敬之心去面对世界。

【第2篇】

寒假里,我读了《寻找鱼王》这本书。书中讲了小主人公“我”寻找鱼王的故事。

“我”从小生活在大山里,这里鲜有湖泊、江河,连小溪也罕见,很少见到鱼,更别说吃了,所以在那里鱼成了非常贵重的东西。就连比较富有的家庭,过年过节的时候,千方百计得到一条鱼,也只能炸了摆在桌上看着,舍不得吃。有时,周围人家办喜事儿,还要来借这炸鱼去撑场面,您说珍贵不珍贵?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鱼成了最美好的向往。“我”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抓到鱼。

有一次,父亲告诉“我”,大山里住着一些很会抓鱼的高人,大家称他们为“鱼王”,他还曾经去找一位鱼王学艺,但未能如愿。于是,“我”迫不及待,和父亲一起踏上寻找鱼王的旅程。

我们找到心目中的鱼王——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家,但老人却不以为然,耐不住父亲一整夜的苦苦哀求,老人成了“我”的师傅,从此我有了一个鱼王干爸。他告诉我,鱼王分为“水手”和“旱手”:“水手”就是在发大水的时候下水捉鱼的高手;“旱手”则是在岸上抓鱼的能手,干爸的爷爷、父亲都是有名的“旱手”。另外有一个“水手”世家,这家的女儿与干爸青梅竹马,但是却因为女儿的父亲是干爸的杀父仇人,两人最终没能在一起。干爸曾鼓励“我”要成为一名将“旱手”和“水手”技术集于一身的鱼王,这给了我无穷的动力。干爸去世以后,“我”根据他给的地址找到了那位水手世家的女儿,那位老婆婆,从此拜她为师,学习如何做一名“水手”。 老婆婆告诉“我”:树有树根,水有水根。后来,我才发现,老婆婆一直在守护着真正的鱼王,那是一条守护着水根的大鱼。

 这本书语言丰富、故事情节奇妙,读起来津津有味,也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长辈人牵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辈子十里。”这是干爸对小主人公的教诲。也对读书的我产生了影响。我想,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长对我们的指导只是一时的帮助,每个人的人生路要靠自己走下去。我们要学会独立,自强。再比如:老婆婆说道“树有树根,水有水根,万物都有根”,我想,没有根,树就不能枝繁叶茂;没有根,水就无法源远流长。那么,人的根是什么呢?我认为,人的根就是正直善良的心,有了这个根,人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