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读后感800字
作者:韩晶 时间:2021-01-19 20:24:12 我要投稿!
猫跳河边的燕子峡——从《悬棺》中看到的崩塌与传承
《悬棺》是贵州作家肖江虹的小说。它围绕着猫跳河边的燕子峡与其“悬棺”的传统习俗而展开,讨论了当地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的崩塌与传承,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新时代追梦路上的舍弃与坚持。
书中的燕子峡陡峭荒芜,“放眼望去,只有石头”。在这无情的悬崖峭壁上,是十一层悬棺;而悬棺下的岩石罅隙间,星罗棋布的点点土地上,则生活着燕子峡的人们。他们谨守着习俗,敬畏着土地。虽古朴迷信,也知感恩自然。正如他们在悬崖上的脚步一样,“笨重踏实”,他们也走过了一代代岁月。直到燕子峡的燕窝被人偷掏,庄稼颗粒无收。他们只能凭借着替旅游公司如跳梁小丑一样表演攀岩,勉为其难地生存着。然而,猫跳河水电站的建设,却无情地吹响了离乡的号角。是固守着葬着祖先的贫瘠的故土,还是放弃习俗,迁向富饶的他乡?
书中的人们选择了离开,当层层的悬棺在猫跳河水电站蓄起的水面上逐层漂走时,又一项古老的习俗轰然崩塌。不久前我也曾至贵州,也曾窥见如今各地传统习俗大多难以逃脱的宿命——衰败,或者是披上了商业外衣的苟延残喘。我曾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少数民族村庄被改造成景点。其中的人们放弃了在养育了他们千年的土地上耕种,而那些祈求风调雨顺、土地丰收的习俗则成为了他们赚钱养家糊口的手段。
但是,不要着急去指责批判。我们应该看到,正如书中燕子峡里的人们,迫于生计,凭借着攀岩博游客一笑。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旅游化和商业化,无可否认地,使传统习俗染上了铜臭,但也的确让当地的人们吃饱穿暖、脱贫致富。
应该看到,无论是什么样的传统习俗,它出现的初衷都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好。无论是治病医人、祈福求佑、辟邪驱鬼,都是如此。倘若因一味地固守传统习俗,而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止步不前,岂不是有悖初衷?而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中国梦,是为了每一个人能有幸福的生活,所以该放弃时就应当放弃。
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任传统习俗的崩塌吗?
其实不然。我们应该看到,在文明千年流传中,真正根植于血脉的亘古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在书的最后,燕子峡的汉子们踏上了离乡的路。他们祖先的悬棺随着猫跳河涨起的河水顺流而下。他们的习俗确实崩塌了,如同猫跳河水一样流逝了;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对生存的渴望、对土地的敬畏、对祖先的虔诚,都如同两岸的悬崖,虽然淹没在渐渐涨起的水中,却坚定地从未改变。
世界上古老的民族,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习俗的变迁,但是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民族都有着极为强大的民族精神流传下来。正是它们将人们紧紧联系着。如今,作为新时代的筑梦人,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我们应当有所舍弃、有所坚持。而坚持的,就应该是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也是我们追梦、筑梦途中真正的不竭动力。
不禁想到,猫跳河边的燕子峡,确实消失在水中了;但那些传承着燕子峡精神的汉子们一定会在另一片土地上,谱写出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