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读后感800字
作者:李思浩 时间:2021-01-24 12:09:37 我要投稿!
【第1篇】
不想说再见——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又一本感悟人生的佳作。今年暑假,我一字不落地阅读此书。细细品味之余,对书中关于我与儿子、我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纠葛的描述尤为记忆深刻,引发不尽的感动与思考。
先说说书中“我”与儿子的感情纠葛吧。书中,龙应台的“人生课”是从儿子出生后开始的,关于她与儿子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自然不可或缺、细致入微,形成了多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这其中,《十七岁》是我最喜爱的一篇,也是全书给我触动最大的文章。文章写的是华飞——作者的儿子与作者在剑桥短暂相会期间发生的几件小事,反映出华飞的“成熟”带给“我”的不仅是欣慰,更多的竟是陌生和辛酸,也包含着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忐忑。这也许是父母看到处于成熟期、叛逆期的孩子共有的情绪吧。
今年我也十七岁,与《十七岁》的华生同龄。像华生一样,十七岁也是我自我感觉极度良好、自信心自尊心爆棚满满的年纪,许多事情都未经大脑却自以为是,能力并未达到成年人的心智却爱表现得老成持重,结果往往显得滑稽可笑。当我阅读着华生的“表演”时,经常恍惚间感觉自己就是华生。如看到华生指责母亲手指着苹果树或长尾山雉是幼稚的行为时,我就想起自己曾在父亲吃饭时嘴巴出声进行大声的指责,在母亲讲解津巴布韦等国的国情时(其实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在父母对新款手机使用得不够熟练时轻蔑地说“这都不会”……总之,我经常觉得父母落伍了、滞后了,我已经高出他们一等。现在想想,我觉得自己可能是错的了,希望多年之后自己不要像朱自清先生在《背影》所感慨的那样,“我当时真是太聪明了!”
再来说说书中“我”与父母的情感纠葛吧。这方面,作者在《目送》中也是浓墨重彩、不惜篇幅的,其中,最令我感到的是《雨儿》。在《雨儿》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让作者不得不向她一遍又一遍地介绍自己——“我是你的雨儿”。在每天简单而随意的重复交流中,饱含着作者对母亲深厚的爱,她多么希望回到那个从前的健康的母亲身边,但这已是奢望,已成为过去的美好,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回家》也描绘了对过去的美好充满了无限眷恋,“我”在火车上安慰想要回到过去的母亲,告诉那是一段已逝的时光、流失的风景,现在只能拥有对它的记忆,只能面对现实。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在乡下老家的爷爷奶奶,我们不是也经常因为“忙”“路远”等因素而长期不能陪伴在他们的身边嘛?但愿我们今后能多抓住一些与爷爷奶奶温馨快乐的团聚时光,多少年以后少留一些遗憾吧。作为儿孙,爷爷奶奶也好,父母也好,他们都不可能陪伴着我们到永远。
回味这些感人篇章,我进一步领悟到,无论是儿子带给“我”的陌生与失落,还是父母带给“我”的依恋与无奈,都彰显着“我”对子女、对父母感情的深厚,都表达出“我”不想与爱说再见的心声。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描绘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看似恬淡平静的叙述,实则饱含着澎湃的情感潜流,凝聚成持久而撼人心魄的心灵呼唤。谛听着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唤,我也在心中默默念叨:我们终将目送着身边熟悉的一切,目送所爱的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