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读后感800字

荷香浸月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我读到这文字时,似乎也进了这片曼妙的荷塘,也闻到了阵阵荷香。此时正是夏夜,一个和《朱自清经典散文》里文字一样美好的仲夏夜。我揉了揉眼睛,晕开满眼文墨气。我想,人们对《荷塘月色》里描绘的宁静的夜晚,一定是有独特的执着的。

人们好天上皎洁的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他们不在意地用这般美好的物来比月亮,可它又比白玉盘还要洁白,比瑶台镜还要遥远,令人望尘莫及——月亮总是与我们保持着暧昧的距离。它比所有星星都要近得多,明亮得多,却又在人们妄图触碰时,显露出它高贵缥缈的一面。所以这份美好多半是得不到的,美丽又遥不可及的,所以月,经常伴随着孤独和私念的意味。我总记得童年看到的满天的星斗和那倒影在水面的皎洁波光,那是被记忆一遍遍修饰完美的,变了样的我回不去的故乡。每当月光无言地笼罩大地之时,我想每个人的心底也会变得一样柔软纯洁。

再者就是花,或者说花香。人通过感官认识世界,通过嗅觉,也会对一些东西形成印象。例如一些花,如果气味过于香浓刺鼻,我想不会有太多人喜欢。而中国人偏好内敛,一举一动都伴着骨子里流传的儒雅,谦逊——所以我们赞扬忍冬傲雪的梅,中通外直的竹,再或兰花菊花等。这又不得不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它似乎聚集了一个谦谦君子所必备的一切高风亮节,因而成为了包括周敦颐在内的很多人的心头好。我想朱自清也是异常喜欢荷花的,自清自清,不正和荷花相呼应吗?就算是如今我我们,漫步荷塘,心头也会有共情,更不用说他那传奇的年代了。

再说静。大部分的宁静无疑是惹人喜爱的——如同一潭泥水逐渐聚沉回归澄清,人们处于这样安静的环境,便可以多少逃开之前的纷扰,暂时地将天地留给自己。惬意,舒畅,沉浸,我喜爱这样的感觉,正如我在这样的夏夜里,读这荷塘月色。纵使过去了几十、几百、几千年的光阴,文字总能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引人共情。我想这份宁静一定是条件之一吧。

我跟随朱自清的目光和脚步,迈过曲曲折折的荷塘,沐浴皎洁的月光,在美好的静谧里嗅见沁人的荷香……他堆砌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花园,包含我们从古至今便向往着的美好意象,让我忘记时间和空间,享受着和他一样的宁静。这是文字的神奇,作为符号,与人的大脑发生奇异的反应,让我闻到了荷香,听到了虫鸣,看见了月光。难以言喻的感情弥漫在心头,或许曾经,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之时,心里也充满了这种感情——但他一定会比我更加感慨。我仅仅是从文字里窃得了吉光片羽,装作自己也是当年那个人,装作自己了解他。这就是阅读的奇妙感觉,这就是文字的魔力。

每个人心里总挂着一轮明月,总飘着一抹荷香——或许是无上的亲情,或者坚实的友谊,诸如此类,值得用人间任何美好词汇去修饰的东西。追求幸福、美满、团圆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它跨越古今,不分贵贱,无关种族……正如孩子看到鲜花会微笑那样。

今夜,这优美的文字跃然纸上,点亮了我心底那轮金黄的圆月,让我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里闻到淡淡荷香。文字有着促使人认识并追求一切美好的力量,所以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挑灯夜读,或者切身去美好的物像前走一遭,都是令人无比幸福的事情。

荷香浸染在月光里,引我向前方慢慢前进。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