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800字高中

读《史记》,看贤士,论人心。

虽然《史记》未读完,但我已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读了这么多人物,我总结得出:每当有一个人长大后大有作为,或足以改变历史时,这个人的出生一定不简单。不是霞光满天,就是母亲遭遇奇遇。当时阅读时,我对此嗤之以鼻,心里认为这只是神话传说,还不屑于在《史记》这种重要文献里读到。后来,凡遇到的大能者似乎都天生异象,异于常人。我慢慢意识到:这也许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能者贤人的一种崇敬方式,将他们神化,放在遥不可及的地方,也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这也间接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畏惧,最终有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迷信。

要我说,因为百姓们生活简单,所以他们也生不出什么复杂的思想。他们只是幻想,身边的某人因出生不同寻常,所以做出了不同寻常的事。但又有人可曾想过,为什么都曾住在一起,自己却碌碌无为?大多是由于志向和后天的勤奋所致。一代圣贤,并不是生来就是"贤″的。

有三个人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帝舜、皋陶、武王姬昌。但我最敬佩的是帝舜。他是真正的贤者,真正做到以德报怨,百善孝为先的人。舜幼年丧母,父不疼,后娘恨,弟恶,这个家似乎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在他独自一人离家谋生,得百姓们拥护,后被尧赏识的时候,他的家人却又开始谋害他。先是想放火烧死他不成,又想让他在井下被活埋,然后吞并他的财产,占有他的妻子。即使这么过分,舜成为帝王后,仍然封弟弟象为诸侯,孝顺父母。

这样的人,天下少见。刚读到他被父母弟弟谋害时,我心中无比愤怒,又担心这样一个好人能否活下来。可当我读到他称帝后如何对待亲人,又觉得他好傻。当一个人成功之后,最想做的不就是对那些看不起自己、欺负自己的人再欺负回去。而舜这种做法真正称得上帝王——民之表率。以怨报怨,人之常情;以德报怨,圣人是也。

皋陶既不是帝王,也未做权臣,但他在司马迁的笔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是舜时期任用的能臣,任法官,公正无私,御民有方,得民称赞。而他的所作所为,却体现了舜和禹的知人善任,治国有方。他就是舜和禹的影子,称赞他们的政策,宣扬他们的美德。

还有一人便是武王姬昌。虽然他为西歧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古人信奉鬼神之说的表现在他身上尤为明显。君可知,面对大好的战机,武王宁愿相信龟甲上占卜出的结果去放弃,也不听从臣子们的建议。是未酿成大祸,但这迷信是不可取的。

书未读完,思绪万千。果然,古之圣贤的做法是我无法达到,这源于内心的强大。所以,修心为道,唯有内心强大,才能提升人待人处事的修为,形成严于律己的品格,做最好的自已。

见贤思齐,就是这个道理吧!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