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800字高三

【第1篇】

【茶峒有座城】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钟灵毓秀的茶峒,有座小小的山城。城里一条小溪边立着一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天真活泼,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翠翠便这样在风日里长养着,正如大老所言:“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可只有这样娇的翠翠,才拥有那样纯那样真的心。她在铺抖绸缎一般的溪边清脆明丽的掬起一捧清水,冲我们恬静的笑着,好似湘西江江水孕育出来的一只精灵。

那相貌堂堂的傩送,那会唱最悠扬宛转山歌的二老,在走“车路”与走“马路”、要“碾坊”和要“渡船”的选择里毅然地对父亲说:“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那玉立着亭亭女孩子的老渡船,早已飘飘荡荡地撞进了他心里啊。

可他终究是走了,坐着船下了桃源。不再去想那个放在心上的姑娘和茶峒,不知孤零零的漂泊在哪个角落。

那样美,那样纯的小城,人心似乎都在溪水和碧云的洗涤下变得透明清澈了。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都被一支笔简简单单的带到了常年被噪音浇灌的耳畔。湘西那美好的“牧歌式”社会,健美古朴的风土人情“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谁又能忍住不去钦羡、不去神往那些被山歌、被潺潺流水声和鸟鸣声宠坏的耳朵呢?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沈从文先生在谈及《边城》的写作意图时曾言,他的笔尖蕴有中国古散文的质感,清澈温厚。“充满爱地去对待人民和土地”是沈从文先生的人生信条之一。他说是纷扰中的一泓静水,视自己为乡野村夫中的一员,饱孕感情与珍重,纯粹仿佛如实白描。有人感叹:人间风景,美莫过湘西;人间真情,纯莫过《边城》。

在他写出“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这样的语句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品茗般尝到他所向往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在文末写道: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中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那个繁盛而寂寞的年代、那座茶峒里的小山城,同那个青年人一样——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茶峒有座城,那座小城叫边城。

【第2篇】

唯有南山与君眼,不改旧时青 ——读《边城》有感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题记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就是这样,平静中难以抹去淡淡的忧伤,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淳朴的爱情叙述的这么凄凉。沈从文先生出生在1902年,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监视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又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一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陷入一片战争之中。沈从文先生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小说开篇极力描写了茶峒与茶峒人家。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民风淳朴,仿若世外桃源。也只有在茶峒这样的地方,才会发生这样极美的遇见和这样凄凉的错过。一条破旧的渔船,翠翠和老船夫的一生,就系在这渔船上随风飘荡,纵使生活孤独清贫,却与自然相得相融。

翠翠、傩送的初次对话,是因一场误会引发的玩笑。短短几言几语,却撩拨了两人的情意。傩送与天保的性格截然不同,一个豪爽,广交朋友,一个细心,歌声动听,但他们却爱上了同一个女孩,天保在得知弟弟傩送也爱上了翠翠时,选择与弟弟公平竞争,而不是暗地里破坏。这是当哥哥的气度,当他明白了实情之后,知道感情不能勉强,他就选择了离开,却没想到一别竟是永别,天保的离开,不仅是为成全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减轻心中的痛苦,“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可偏偏,老天爷狠心的夺走了这个善良的人的生命,而傩送在得知哥哥的死讯之后,悲痛欲绝,认为是自己害了哥哥,最终也离开了茶峒不知去向,哥哥的死让他选择了逃避,去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抚平心中的悲痛。

每一颗人心,都是一座孤城,边城看似热闹非凡,其实如山中疏竹,从生长到枯萎,全都在孤独地演奏着自己的生命乐曲,一遍一遍的演着人生的一场场悲喜。

祖上的白塔塌了,翠翠的辫上也扎起白绳。

一切还没开始就已消失,人们都走了,她却仍是孤身一人,她依然在等待,守着湘西的山与水,天与船,撑着破船在江上飘荡余生。等待那个心上的人儿回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有人来也好,无人来也罢。只是,唯有南山与君眼,不改旧时青。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