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老》读后感800字

变老中的成长——读《变老》

一种姿态保持得太久便会麻木,然而在与时间抗争的路上,无论怎样的麻木都不足为过。

年轻时谈老总给人一种故作老成的感受。梁实秋曾经说过,当你开始回忆的时候你就老了。我们总在回忆,不是吗?活着就是变老的过程啊。

《变老》是张悦然主编的《鲤》系列的第十三本,从当年文学比赛的佼佼者直至如今的“主题书”主编,也有十多年过去。十年,人事易分,我无数次的梦想的挣扎,与亲人生离死别的现实的残酷,无一不磨砺成长,或许这也是张萌发变老感慨的原因之一吧。

变老,对于女性尤为可怖。有时是不能再穿昔日心爱样式的衣服,有时是紧张地往脸上涂抹各种化学药物,有时,是自我放弃。

年轻时,我们管它叫做成长,愈发迫近某个年龄的限定,愈发恐慌但无力。看见那些正在老去的人们开始不断放弃,曾经年轻时坚守的信条一件件打破,身体饱和的轮廓被撕得残破,眼里浓重的情绪风一吹便散去,从前厌恶的陋习毫不掩饰地释放。也许,因为我还不够老,所以无法宽容这样的自己。

其实,也有人不断变老,不断美丽。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里,伊莎贝尔·于佩尔像是“生命的真相从她那仿佛总在别处的面容里流淌出来,别无选择”。她本人的状态仿佛只是疏离却娴熟地驾驭着时间,注脚是深浅的皱纹,或者松弛的皮肤,可是观者却能感到隐藏在深处磅礴而汹涌的迷人生命气息。时间深处,她铺展开了无限种可能。她为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偶像的衰老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范本,她是享受着的,享受生命变老着。

活着是变老的过程。伍迪·艾伦认为“人因为必死,因此人生毫无意义和价值”,人生之于他有两种,可怕的和悲惨的。而不幸的,我们的人生是除可怕的某方面缺残的人生之外的悲惨的人生。他是“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但我不是,所以无法苟同。我是害怕变老的,亦是怕死的。

害怕用漫长的时间等待,等待一种垂垂的状态。迈入老境后,我们会丢弃以前追寻的特性,逐渐统一,也许在真正老去之前,来一场短暂的理想的起义,用以最后的挣扎。

我想要以别样的姿态老去,哪怕早早看到了自己的将来,也不要放弃生命给予的权力。

在未知的变老的过程里,我一定不会永远年轻,“但或许能更多保存一点永远热泪盈眶的能力”以及那颗敏感的心。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