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梦土》读后感800字

寻梦土 ——读《追寻梦土》有感

旷远的风在草原上吹,那是草原对于我的深深呼唤;

曾经,蒙古草原于我,不过是一道辽阔遥远的景色,既宽阔迷人,却也陌生难觅。真正贴近蒙古,依旧是透过美好而安然的文字——

那是诗人记忆中无法割舍的乡愁。席慕容,本是内蒙古贵族。在席慕容的记忆中,蒙古大概有着难以描绘完全的色彩——它是一望无际的绿,是奔涌着的草原的血液。那片土地上,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响着蒙古人的马蹄声,像是鼓点,急促有力;又似乎是发自内心的呼喊,自由豪放。

——蒙古啊,这粗豪辽阔的地方,是有着灵魂的净土!

“追寻”轻声念及这两个字音,心中却不由地被憧憬、渴望与勇气充满。追寻梦土,其实便是探索自己的生命,追寻生命起始时和蒙古交织的记忆与痕迹。这片热土是熟悉而又陌生,美妙却也神秘的,它使席慕容不断幻想: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蒙古草原的孩子,那现在的我大概很不相同了吧?

她在蒙古中寻找自己——抵不住生性对于蒙古的向往,于是对于蒙古,诗人不仅热爱更,亦平和地读那蒙古高原上的每一处脉络与藏于其中的生命:戴着“嘉丝勒”的妇人们;奔跑着的马蹄声与那一首首引人怀想的歌谣……他们的生命在这里悄然绽放。而这,大概是独属于席慕容的乡愁吧。

热爱蒙古,因为它启开了“我”的生命。它幻化为一条融汇了语言、情怀和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征的溪流,在“我”生命的土地上湉湉流过。因而,当她站在久违了的香港的街上时,却不断怀想着遥远的蒙古的诗句,怀想那不可追忆的童年。多么渴盼是故土最终孕育了她的生命啊!然而,故土远在,景色不变,她只有在远去的幼稚童声中与断续的蒙古语里去怀想相隔甚远的“家”——

最是那一举目的自由

像天际翻滚的朵朵白浪

道一声我的乡愁,道一声千般浓重

直至化为白浪波涛藏于你的胸怀中

——似乎那一片广阔的地域是难以割舍的,因而,在多年美学专业训练之后,在踏上蒙古的土地之时,她依然能够读懂蒙古妇人色彩艳丽的衣着与繁重的“嘉丝勒”首饰里的深深意味。——它们承载的岂是一份简单的欢愉?它们是色彩统一的蒙古中难得的辉煌,代表了蒙古夫人相似而又完整的一生!它们是生命的绽放,是活动着的不凡的书页,是蒙古土地上流动着的“语言”!

是啊,蒙古语,时间磨灭不了,作者的乡愁也抹不去它。极目眺望,那里有朴质动人的蒙古人,有着童谣为伴的童年。那里充斥着对于蒙古的记忆,最初对于遥远的故乡的感念,是通过语言的心间的感知,亦是外婆给予诗人的童年之音——

原来,蒙古,这片热土一直深藏在作者的生命之中,那个欢快亲切的女孩儿——萨加拉,就是亲人;而外婆吟唱的歌谣,一直在生命中浅唱。

蒙古,怎不是一首难以回味殆尽的诗歌?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