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窗前的美诗》读后感800字
作者:李子文 时间:2021-03-18 16:43:54 我要投稿!
诗意的生活
或许是骨子里的一种文艺,这种气质让我有些敏感,容易陷入深思,不善交际但却热爱生活。
何谓诗意的生活?我以为便是读读这本《四季窗前的美诗》。
偏爱《雨巷》那缠绵湿润的江南情怀,喜好新诗为我带来一幕幕3D立体的诗境,也爱文字如夏日繁花,开得浓烈。淡黄色,墨黑色,炭黑色,三色相容有各具特点。
捧书,轻诵,痴想。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吗?你知道他在江南小巷邂逅丁香姑娘,可是你不知道他走过六小时的长途,到萧红墓前放一束红山茶;你知道在昆明湖纵身一跳留下百年争议的王国维,但你不知道写《采莲曲》的朱湘也是沉江而逝;你知道赞颂爱,歌咏美在四月天里诗意生活的林徽因,但你不知道深夜里听到乐声后那稠密的悲思,懂得而不应和的女子。
当书的一页一页被翻过去,渐渐地,我看见徐志摩下雪天和雪花的私语;看到了雨中造虹的余光中。而令我不解的,是海子。
是什么让一个活在诗的国度里的王子变成了卧在铁轨自暴自弃的孤魂。一个愿意为陌生人祝福的人怎会放弃自己的希望和幸福呢?不解,真的不解……
掩卷深思,默默为海子惋惜,海的儿子却没有沉睡于大海。可若海子真的自暴自弃,他为何能把自然的风,小屋里的情写得那样生动传神,他怎忍心舍弃他所热爱的自然和文艺呢?
后来顾城用他的一首《杨树》告诉了我原因:“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首先申明,我只是一个易断章取义、学识不深的高中生,但是对于网上残忍的评论也不愿去相信。把自杀情结和精神分裂、性格偏执、生活自闭这样的词放在海子身上,是大多数学者的理解。但是如果用顾城的《杨树》来解释海子的死:海子,作为小农社会最后的才子之一以自己的生命终结打开了通往诗的国度的大门。诗人愿意为诗而死,愿用自己的死唤醒世人那重名重利而荒废了诗歌的心。可惜,他的死,并不会阻止农业时代的终结,而现实也确实如此,在当代,又有几个人能重拾那个诗意时代为诗而死的勇气和对田园、对诗的热爱。
至此,从对“海子之死”这个事件评论理解后,我对“诗意的生活”这五个字有了别样的理解。
现在网络中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文艺青年和“伪文艺”,我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是其中的一员,但是我想发表一些只有华美词藻却没有价值性的贡献,只有无名的伤感和自我感动而缺乏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客观认识和恰当表达,从来就不是文艺。文艺在当代,如此被曲解,又何谈诗意的生活呢?
为此,我为自己之前浅薄的认识而深深愧疚,诗意的生活不是单纯沉浸在诗所给我们描绘的意境中,而要品味其中作者复杂、多变、深层的感情。品一杯香茗,捧一卷书,这样的景象,顶多称为小资。但是也并不是,只有像海子那样,有着肯为诗而死的勇气的人才算是“诗意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文字,正确对待文艺这件事情,譬如能在这样的深夜,品读海子的一生,品读诗的时代,那样就算你没有海子那样的知名度,也有一种文艺的气质。
一本好书交给你的不仅仅是名家名作名篇,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些作品。而当自己成年后,再回过头反观现在自己对诗的理解对文艺的理解,一定会有很多感悟和新的颠覆性的看法,这便是成长。
古人云:“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而读诗、读词,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所以现在的我仍喜爱读诗,可是再也不愿意称之为“诗意的生活”。
我在成长,诗也会变化。生活本身就是一首充满思考和哲理的超级史诗。
枕书而眠,梦中作诗,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