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传》读后感800字

“他的夜晚令春风也沉醉,他的感伤令沉沦也浪漫,他是忧郁孤独的零余者,他更是黑暗中前行的战斗者。”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走近这样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人——郁达夫。

高一时学过《故都的秋》,课余也看过《水样的春愁》,但除了一些“花边新闻”,我对于郁达夫却无真正的了解。直至看完《郁达夫文传》,这位少年才子的形象才在我心中才逐渐丰满起来。

郁达夫出生于富春江畔的一个中医世家。其父、祖父皆早逝,郁达夫便由母亲抚养长大,17岁时便同表哥前往日本留学。然而异乡的日子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强者对弱者的轻蔑,身处他乡的孤寂连同病魔一起折磨着郁达夫。这是他穷困与怪诞性情的一个极端时期。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接触到了现代文艺思潮,为他的创作打开了一方新天地,但同时他也了受到其中一些消极内容的影响,变得神经敏感。郁达夫的个人人格就此逐渐形成,文风和小说境界也受到很大影响。在日留学期间,他常感到迷茫无助,有时也希望通过放纵自己去消除烦恼,却又在事后意识到自己这种行为的错误,悔不当初。这一段独有的“灵与肉的挣扎”,成为其代表作作《沉沦》的原始素材。

回国之后的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投身于创造社的工作,后又前往安庆执教。他过着颠沛的生活,穷困压迫着他,让他时常对怀有身孕的发妻大发脾气。他奔波于北京、上海等地,被苦闷烦恼困扰着,试图戒酒消愁却无济于事。但他并未因此踟蹰不前,在与此同时他仍致力于振兴创造社,使创造社和他自己的创作生涯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拼却身家,用笔作武器,进行着战斗。他写的杂文中充满揶揄的辛辣嘲讽。在困难面前,他表现出了一个男儿应有的铮铮铁骨与文人气节。

后来,他前往新加坡,暗中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却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的一个黎明被日本人带走后不知所踪,后证实,他与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绞杀”,就这样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纵观郁达夫的一生,可能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率真。他忽而病态消极,忽而英雄浩然,有时让这行尸走肉的力量充分释放,有时又寻找着灵魂回家的路。在灵与肉博弈还没结局之时,他却在黎明前悄然而去,留给后人一个谜团。他没有太多时间完整地讲述他是一个人,只留下了矛盾、短暂而又辉煌的岁月。他不留情面的暴露和描写自己,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晾晒灵魂。他故然存在着放荡不羁的一面,却也造就了他自由浪漫的风格。而他在困难关头所表现出的爱国之情与无畏勇气,更是他性情的率真流露。他于乱世中卓淤而出,有于坎坷的命运中杳然而去。对他的评价有毁有誉,但于他已无妨。人在生活中要真实,他做到了,生活在艺术中也要真实,他也做到了。他无愧于他的一生,这便已足够。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