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读后感800字高中
作者:张子怡 时间:2021-04-01 12:34:17 我要投稿!
【第1篇】
冲破迷雾 ——《雾都孤儿》读后感
天将破晓,第一抹模糊的色彩——与其说这是白昼的诞生,不如说是黑夜的死亡 ——题记
《雾都孤儿》是一本英国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写于英国最光辉灿烂的维多利亚时期,但这繁荣与财富的背后,却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本书以雾都伦敦为背景,叙述主人公奥利弗身为一个孤儿的悲惨身世和遭遇。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生活,误入贼窝,后有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经无数辛酸,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查明了奥利弗的身份。
恶劣的环境,重重的误会,人性的黑暗包围着奥利弗,虽然在流浪中他历经艰辛,但他仍然保持纯真,对生命抱有希望。种种磨难并没有使奥利弗堕落,反而更加显示出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最后邪不胜正,正义的力量战胜了邪恶。一架标准的钢琴,有52个白键,36个黑键。我们的世界就像一架标准的钢琴,有纯洁善良高贵灵魂的人是白键,反之为黑键。白键远比黑键多,就好似有纯洁善良高贵灵魂的人远比丑恶歹毒卑劣的人多。
那些内心丑恶歹毒卑劣的人,他们或许有着表面看似强壮的躯体,但实际上他的灵魂确实弱小不堪,甚至他们可能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有纯洁善良高贵灵魂的人会“出淤泥而不染“,因为有一颗纯洁善良高贵的灵魂,种种磨难不能使他们堕落,相反,他们往往会因此更加努力去拼搏。看似弱小的奥利弗有着一颗高尚而又强大的灵魂。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这本书讲述的中心思想。在那光与阴影共存的时代里,在那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和人道主义色彩的文章里,作者通过一场善与恶的较量,美与丑的比拼,揭露了英国资本家的蛮横专制,同时也赞扬了人们心中的爱与善良。它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了我们一场来自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怀抱感恩。
快乐与忧伤交汇在命运之怀里,然而其中绝没有辛酸的眼泪,因为就连忧伤本身也已冲淡,又裹在那样亲切的回忆之中,失去了所有的苦涩,形成了一种庄严的快慰。
【第2篇】
成为火,渴望风的吹拂 ——读《雾都孤儿》有感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经历多少苦难,只要心存希望,相信自己就总有一天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硕果。谁的时光掌握在谁的手里,心若不动,世界无恙。
雾都,一个弥漫着朦胧的城市,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编织自己的人生,寻找理想的前方。尽管是炎炎夏日,读了这本《雾都孤儿》,内心也是冷暖交替,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故事大致内容如下:一个不知来历的年轻孕妇昏倒在街上,人们把她送进了济贫院。第二天,她生下一个男孩子后死去,他就是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奥利弗在孤儿院挣扎了9年后,被送到棺材店老板那儿当学徒。难以忍受饥饿、贫困和侮辱,奥利弗逃到雾都伦敦,数度落入贼窝。他曾被富有、善良的布朗洛先生收留,不幸又被带回贼窝。善良的女扒手南希为了救奥利弗,不顾贼头费金的监视和威胁,向布朗洛报信,说奥利弗就是他找寻以久的外孙。后来,南希被贼窝头目赛克斯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利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
故事的结局还算圆满,但《雾都孤儿》集中反映了善于恶没与丑,正义与乖谬斗争。同时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与善良,也揭露了一些慈善机构的虚伪,一个现实的社会。善与恶在本书中很显然:正义,善良,慷慨的布朗洛先生;漂亮,富有同情心,坚强的螺丝罗斯小姐;虽出生贼群,但有爱有恨,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扒手南希;最终改邪归正了费金的弟弟——贝茨;冷漠,自私,恃强凌弱,欺压平民百姓的教训牧师助理——邦尔布先生;贼窝首领——费金;心黑手辣,惨无人性的费金同伙——赛克斯;内心为仇恨充斥,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主人公则是一个生性善良,倔强,诚实,却受尽非人虐待的孤儿。
在《雾都孤儿》中,奥利弗在济贫院中,因为要求多给一碗稀粥而被驱逐出济贫院。在这背后,深深折射出当时人们利欲熏心的价值观。可想而知,当奥利弗触碰了那些被金钱蒙蔽了心灵的管事们的利益后,必将会被逐出济贫院的可怜境遇。在后续发展中,奥利弗又落入贼窝,被截图汇金胁迫当扒手来挣钱,受到其压迫和利用。在贼窝中,孩子们都被训练成扒手,供费金剥削压榨,被灌输的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北京前利益至上观念所浸染,无所谓得到金钱的手段与方法。
当然在这其中有善良的存在。比如帮助小主人公奥利弗的好心人布朗洛先生、比德温太太、梅里夫人、露西小姐等,他们正义而富有爱心,数次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了奥利弗。例如,在奥利弗昏迷晕倒时,布朗先生伸出援手,带他回家养伤。比德温太太在他因偷窃不成反而受伤后悉心照料,对他视如己出,并未苛责。在这样美好共同的人际环境中,奥利弗很快就康复了,并与布朗洛先生比德温太太等人愉快的生活和相处,是奥利弗感觉自己就像活在天堂一般。
形形色色的欲望和世俗观念像橡皮泥一样粘在身上,越积越重,最后无限膨胀束缚了我们的双腿,减缓了我们的步伐。而奥利弗还是最初的那个自己,还拥有最初的向往和执着,依旧纯真。大概成长会慢慢褪去我们原本的纯真,偶尔会透漏出一点点的童心,让我们不会忘记,我们还是我们!
风会熄灭,蜡烛却会使火越燃越旺。对随机性、不定性和混沌性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第3篇】
踏着泥泞,拨开云雾—— 读《雾都孤儿》有感
河上夜雾弥漫,两岸给烟煤熏黑的货栈笨重而阴郁的矗立在密密麻麻的屋顶和山墙丛中,在罗瑟顿思教堂挨着泰晤士河的这一段,运煤船的会和成堆矮房子喷出的烟把两岸的建筑染的最脏,把河上的船只染的最黑……翻开《雾都孤儿》这部小说,狄更斯笔下第二次工业革命下的伦敦雾都场景为我的心中蒙上一层阴霾。
灰蒙蒙的天像刚哭过,雾气中混合着弥漫的烟,主人公奥利弗就是在这个雾蒙蒙的时代出生,婴儿的哭声划开济贫院上空的灰尘,仿佛在向济贫院的居住者宣告:从此教区又添了一张嘴,一个负担。一出生便被贴上标签,立即归入他的阶层——一个济贫院的孤儿,在世间 被人鄙视却无人同情的角色。他的出生即预示着凄惨生活开始了……
他济贫院成长岁月中,食不果腹,孩子们的口粮被掌事者一口再扣,“每个孩子只给一小碗粥,再没有了,除非遇到什么盛大的节日或喜庆的场合,可以多家二又四分之一的面包。这碗从来不洗,孩子们用汤匙刮,直到他们闪闪发亮为止。”饿怕了的孩子们经过切商,“用抽签的办法决定由一个人在当天晚餐向大师傅要求添粥”中签的恰是奥利弗。
“对不起,先生,我还要” 当肥胖的大师傅一遍又一遍的质问他时,求生的欲望超过了对济贫院看护的恐惧。奥利弗表面说的是“还想再添点粥”,其实他代表的是这些孤儿发自空空肺腑的呐喊:。相对于孤儿们空空的粥碗,济贫院执事们的餐桌可谓琳琅满目。《雾都孤儿》在这些细节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享受着社会大部分财富的剥削者最担心的就是第三阶级的反抗。与其说他们把多要- -点粥就看做弥天大罪,倒不如说他们看到了这么幼小的孩子居然有了反抗的苗头而心生恐惧。这种事情一旦不加以遏制并消灭在萌芽里,那么革命的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了。这也为他后来被五克朗卖到棺材铺埋下伏笔。
从济贫院到棺材店,也就是从喝粥变成了吃剩饭馊菜。当奥利弗忍不下受人欺凌侮辱后从棺材店逃走,到伦敦后,他被小偷团伙拐走,送上法庭,被布朗洛老先生救助,又重新被偷回贼窝,被迫参与偷窃,不幸中枪,后被善良的布朗罗先生救助。来到伦敦后,奥利弗一波三折的凄惨生活,也映衬出那个时代英国两个分化的社会。
社会两极的分化,主要是通过以费金为代表的盗贼团伙和以布朗洛为代表的善人对比体现的。狄更斯非常成功地塑造了费金这样一个凶狠肮脏又贪婪的犹太人形象,他笔下的费金,“骨瘦如柴”,“恶棍似的模样和令人厌恶的面孔被乱蓬蓬的红头发遮蔽着”。同费金一样生活在伦敦底层如蛀虫般的盗贼团伙们,干着偷鸡摸狗的事情,不断吸收并诱导青少年犯罪……
雾都孤儿最让我直观感受到的是“性本善",在什么情况下都选择善良其实是一种能力,奥利弗不管是在济贫院中还是棺材店还是偷盗团伙费金手下都没有真正被善待过,压榨威胁虐待利诱,但奥利弗还是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就像布朗洛看到他说的"我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奥利弗没有任何反社会倾向,他的举手投足都很有教养。他看到自己的同伴机灵鬼和查理偷窃布朗罗先生手帕时,感到莫大的恐惧,这份恐惧并非来自担心被布朗罗先生发现,而是来自对“盗窃"本身的厌恶。
奥利弗因恐惧而逃跑,很快引起了成群结队的大追逐。狄更斯称这种行为是人类胸中极为根深蒂固的名为“追猎"的激情。但最为可笑的是真正的扒窃者机灵鬼和查理也加入了追猎大军,上演了现实中“贼喊捉贼”的大戏。令人在啼笑皆非的时候对其人品也深表鄙夷。多么荒唐的时代,不愿偷窃的孩子被人们追逐,真正的窃贼却混在市民中扮演见义勇为的英雄。颠倒黑白的社会,每天都在上演。他们对奥利弗的遭遇没有丝毫同情,他们只会恼火这个小跟班怎么这么笨。作为失主的布朗罗先生本来应对“盗贼"奥利弗最义愤填膺,但相反他反而救助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这让我想起了《悲惨世界》中替冉阿让瞒过盗窃银餐具犯罪事实的失主米利埃主教。布朗罗先生的义举让我相信,无论世界是怎样的畸形与变态,真正的好人是存在的。奥利弗显然也相信这一点,人性巨大的差异上映在眼前。
今天的伦敦,已经没有雾霾了, 那个以雾霾为特征的时代也已远去,但回头想到,当我在那个充满肮脏犯罪的时代我是否能够像主人公那样踏着满是泥泞的路,走向伦敦用勇敢,正义的精神,机智顽强的斗争意志去拨开云雾感化世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他知世故而不世故,同情同时又敬佩着这样高贵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