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00字

【第1篇】

流云一闪间,仍是花香弥漫 ——读《朝花夕拾》有感

回首凝望沉淀了记忆,如江风,如明月,终成了永恒。

——题记

在今年暑假里,我又重新读了这本书。第二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小引……细细品读下去。每一个故事都有深刻的道理。文章大都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其中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这样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畅谈儿时在百草园趣味盎然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美丽的自然、无忧的童年,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但后来他却被迫离开了百草园,进入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描述的“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对照,一详写,一略写,有趣无趣,自然可见。于是,“先生读书入神,我们做戏画画”。作者用孩子的口吻,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童真童趣。百草园,只有杂草,却如同乐园,寄托的是情趣;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但能学习知识,是文学启蒙。其实,这是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两处场所,一处为欢愉,一处为成长。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最让人感觉温暖深重。正如文中写到:“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就是他的恩师——藤野九郎,教他们骨学。黑瘦的藤野先生承载了鲁迅最为深刻的师生之间的回忆。总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了联系,但当初与他相处时感受到的独特人格魅力、与其造成的深刻影响从此难以磨灭,始终萦绕心头。而鲁迅先生正是在日本求学期间发现了国人的无知与儒弱,果断回国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的文笔恬淡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或是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或是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这一切,确实是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中温馨悠扬的自我抒情笔调,体现了中年鲁迅的脉脉温情与童心的至真至诚。“朝”“夕”之间,如涓涓细流,悠悠诉说,希望从纷乱中寻出一点娴静来,在文字里寄托着求真、求善的美好祝愿。虽然质疑、批判一直是他生命的底色,然而他也会和我们一样,感叹时光的流逝,内心涌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悟懂了《朝花夕拾》,我们就能感受到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更能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经过多少人的奋斗而换来的,也就能更珍惜现在的这一切。

伴月拾花,即使不如晨时那般灿烂芬芳,却也仍有一种别样韵味。而《朝花夕拾》正是如此,陈年旧事,暮时再忆,纵使记忆已然模糊,但它所表达的深意,终究是文学历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

【第2篇】

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叙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腐朽的气息,所以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到“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等等。

鲁迅先生在书中对一个人物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先生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一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

因为社会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老”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欢的隐鼠。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粗俗,守旧的形象。

然而,鲁迅先生对她的印象不止这些,她也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因此,“我”还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浓浓的爱,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另一篇让我印象很深的便是其中的《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虽然鲁迅先生的童年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让人心生向往,因此我才会如此喜欢这本书,尤其是鲁迅先生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才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温暖。

时光荏苒,我们小时候的童年 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散碎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