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800字初三

独览童年的苦痛与幸福

—读《童年》有感

高尔基先生有着“浪漫”的气质与才华,因此以“浪漫主义”的称号登上文坛。他对那些生活在黑暗腐败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底层人民有一种真挚的同情与感伤。在人生最为凄苦的时日里独自谋生,饱尝人间的辛酸,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接受具有民族派观点的知识,参加秘密革命活动。高尔基用一颗燃烧自己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是我们无法感受到的。或许我们该怀着一颗质朴的心去品读,去感受那种似曾相识而非相识得感觉,体会作为常人而非常人的“高尔基”的辛酸。

“童年”,多么天真,纯洁的名字,就像是坐在老屋里,在昏暗泛黄的光线里,回想自己的童年一样,“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琅琅的读书声……一切是那么美好。”由此我情不自禁想起阿谬沙的童年,在他的童年周围的人除了“自私”,就是“贪婪”。这些成了他童年里无法抹去的污点。不去深究文章语句的优美与否,但是在脑海里不断反复,想象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日如年的岁月就以让我们感受颇多。想想两个舅舅为争家产吵架的情形和寄人篱下的生活就让人担惊受怕。在尼日尼这个小城市里,阿廖沙不仅担负这一个孩童难以承受的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受尽屈辱饱经酸楚,但苦中也有他梦幻般的童话故事,以及外祖母给的刻苦铭心的疼爱和呵护。

文章字里行间不经意中流露出生活中存在的善意、爱恨……这些灰暗的“景色”扑朔迷离的出现在读者眼前,莫名地吸引着我,令我不由得陷入阿廖沙的世界里,让我仿佛感同身受。他用童年时的痛苦悲伤“探视”未知的生活,但却牵引着我的思绪,令我继续深思。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阿谬沙与屈辱、辛酸相拥在一起,这给年幼独自谋生的小孩,又抹上了一条悲痛的“伤痕”。他向往外祖母的疼爱、呵护,然而年幼的他顺时却又变成了一个苦受艰辛的奴隶,浑身散发着苦难中寻求温暖的气息。

这是我第一次读高尔基先生的作品,我仿佛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如坐针毡忐忑不安的生活并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进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那些所谓“达官贵人”。同时我也深深同情、怜爱阿谬沙,他拥有淳朴善良的品质,吃苦耐劳不埋怨命运,努力生活的精神。此时,《童年》打开了我心灵的窗户,为我展现了奇妙的新世界,激励我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它就像一场甘霖滋润了我的心田,春风化雨般。所以我甘愿自身于纯粹的辛酸和屈辱之中,更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领略这苦役般的生活真谛,因为其中有最宝贵的财富等待我发掘。这突如其来的财富在我的脑海里快乐地“生长着”、“跳跃着”,那个仅剩想象力的我仿佛瞬间被吓呆了。我意识到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而现在的我太幸福了。

《童年》值得我品读一生。要知道一生中的许多日夜并不欢愉,但艰难曲折历程更是追求光明的开始。诸多誓言——“永远”、“一定”,“再也”等等,并不能挽救即将到来的诀别。曾有偶遇艰难的机会但我们并没有积极面对,却总说来日方长,于是将其搁置一旁,且待花间一游再回,或他处小酌而归,以为那艰难已悄然离去,殊不知,这世上回首之间便是依旧。

艰难困苦是成功最好的“营养品”。成功不是应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这个转折点就是成功途中的艰难险阻,也是每个人最讨厌的东西。艰难,有时又像一碗浓茶。一定要成热喝,细细品。或许我们没有阿廖沙不完美的童年,因此我们无法想象他的童年到底有多悲伤、多辛酸,但我们要知道不管阿廖沙的童年有悲苦,多不尽人意,他都是一个人扛过来的,让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自己如果是阿廖沙又能做到如此的坚持吗?答案是让人很失望和遗憾的,既然如此又何不去学习阿廖沙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呢?让我们带着阿廖沙着光明的美、平凡的美、童真的美、幸福的美、走完美好的一生吧!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