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一度读后感800字

杂 谈

——读韩寒《零下一度》有感

生长在中国式教育的土壤中,人云亦云是常有的事。比如我,就学会了以标准答案的视角去看这个社会,以懒得深刻,也无力深刻的惯性去思考问题,以作文选式的八股语言去讴歌身边歌舞升平的表象。

但当我遇到了韩寒,我忽然感到文字其实是有杀伤力的,对人性正能量的唤起绝不是从苍白的歌颂开始,它可以是愤怒的、犀利的,可以化作利刃,划开浮世的表面,露出本原,甚至不惜靠近粗鄙,令人在生存的疼痛处觉知美好的真谛。

我曾读过很多来历不明的考场满分作文,直接的后果是学会了以华丽的辞藻堆砌复杂冗长的句子,再刻意来点儿比喻、拟人、排比、拈连、飞白之类的辞格增添文采。可第一次读到《零下一度》,便不禁入迷。这是韩寒的一本随笔、杂文和短篇小说的合集。

读《杯中窥人》的时候,我开始注意到他用的是通俗直白的句子,简单朴素,似乎并不比我高深,但也绝不比我浅白。只一杯水、一团布,却展露了人性的姿态,不,是展露了我们的姿态。确切地说,是让我们跳出我们,看到了不曾见到的自己。

有多少“洁身自好”的我们,像那不愿浸上水的干布,抱着吃不着葡萄偏说葡萄酸的心态,躲在社会之外“蔑视”着官位厚禄;有多少被中国谦虚之道束缚着的我们,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一步步被社会磨平棱角;又有多少我们,像浸透了水的布沉到杯底一般,缓缓跌入社会的深渊。

忽然又想起中国式教育,为什么如我一样的乖孩子看不到大学以后的方向?或者说,只把大学看做方向,是不是根本不知道做人的方向?这话题过于滞重,以我之力,发些泛泛的牢骚,恐怕终究会败给绝望。

翻开《穿着棉袄洗澡》,光是篇名就足以令我的思维兴奋起来,像是一板消食片,明明是化解淤积的药,却偏不用苦的口感,甚至有着卡通的形状。服下去,你会看到中国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甚是响亮,你会听到各级各类的学校都在发誓要培养会生存、擅生存的人,而中国人依然习惯了用考卷衡量教育,用知道评估知识。于是你又反省了:教育该是减去知识后还能留给我们的东西,就是说,知识只有被转化为再创造的技能,才是有价值的。

中国的学生常常是沉重的,他们会在盛开的桃花面前麻木而恐惧,因为大好的春光里,不跟书本和作业在一起,是会浑身不自在的。他们的内心无法轻盈, 就如韩寒所说,“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在洗澡”,这就是中国教育真正面临的问题。

所以如我一样的小读者也能想得通了,也许并不一定埋在题海才能给予我们缜密的思维,去看看尘封在箱底的侦探小说和科幻故事吧!也许语文真正教给我们的不该是中心思想和字词句段,而是审美评鉴的自由,是书写和言说的冲动,就像我此刻一样。

那么热爱读书吧。去逛逛《书店》。

韩寒在《书店》里谈及各色书籍以及读者的百态,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有偷书的——我脑海中霎时浮现出孔乙己强作镇定地说着:“读……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也有“洁身自好”的——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子——翻几页书便原形毕露,顺手撩起书页揩揩手上的污垢,屡试不爽,“所过之处,无不染指手上”。只有少数真正来看书、买书的,恐怕也只能兴致勃勃地来,兴味索然地去了。

想想我们的书店里都有些什么书呢?精华与糟粕混杂一柜,可谓“应有尽有,连不应有的也有”。“中国文学”一栏里更是鱼龙混杂,无名小卒们的“碎豆腐块”作品充斥其中,更不乏有些作者一生只出过一本书,那就是自传。儿童文学类书籍漫画泛滥,纸质粗劣,内容低俗;教育类书籍是教辅资料的天地,铺天盖地的题海,无数“专家”的广告效应,以及名师们用来证明其水平之高的动听辞藻,吸引学生们流连于此,痴痴呆望。

这就是我们的书店,喧闹拥挤如菜场,内容更是良莠不齐,纷纷不知羞耻地以“文学”、“文化”的名义,耀武扬威。想起经典古书的静默,再看看新书被淹没的速度,那污渍斑斑的字里行间,嘲弄的恰是我们的速食文化呀!我心中不免蒙上一层悲哀:这是历史在倒退吗?

书,理应是静心垦出的净土,而读书,该是让梦想有实现的方向,让怀疑成为创造的滥觞。

动力来自思想的蒹葭,我庆幸,韩寒的这几篇小文,让我无从思想的思想有了新的开端,故而,有了这杂谈一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