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800字

寻找,何在?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

村上春树从来都不算一个很日本的作家,他总是将日本试的抒情和美国风味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没有川端康成低徊缠绵的咏叹,没有三岛由纪夫近乎自恋的执着,没有大江健三郎去而复来的滞重,没有村上龙无法稀释的稠浓。他的作品总有那么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或是深刻的隐喻,或是怪诞的讽刺。他总是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小说寓言化。《1973年的弹子球》这部小说,同样彰显了这一风格,主题“寻找"。

在这篇《1973年的弹子球》里,作者有意的将人生刻画着成一次“寻找”。故事以一款1973年的“宇宙飞船”弹子球机为主线,叙述了主人公寻找弹子球机的这一旅程。故事开头讲述寻找狗的故事,穿插以“鼠”对爱情、人生意义的寻找,最终落到我三年前大学时,曾迷上的弹子球游戏,忽然在1973年的某一天心血来潮,不顾一切的寻找弹子球机上的“她”并最终在废旧养鸡场冷库中找到了弹子球机。

乍看之下,故事内容零散离奇,甚至有些荒诞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细看之下,却是对当今社会生活,人生的讽喻。其实,“寻找”的是很寻常的行为模式,小时候找妈妈,上学后找老师,长大了找对象,毕业后找工作找房子找车子找票子找门路。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一生。在村上笔下,寻找的目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具象,更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寻找人生最深处的渴望,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最激烈的情感的探寻。在书中,村上将寻找的目的具象为弹子球机。但究竟是什么如此吸引了主人公?又是什么,让他不顾一切地寻找?

书中,不难看出,主人公对每个人似乎都有疏离感,保持距离。甚至同似乎谈过恋爱的直子,共同生活的双胞胎姐妹都未曾俘获他的心,没有任何人能让他真正等待或寻找过。相比之下,为寻找一只狗去让他西装革履,仅此一次,他独自再三找到那座小站,对狗说“等的我好苦”。同样,故事中208和209这对双胞胎姐妹尽管也具个性。但与她们相比,作为机器的配电盘和弹子球机反而更生动,更有感情,更能俘获主人公的心,甚至三人还煞有介事的为配电盘举行葬礼。可见,村上在书中刻意的将人比作机器,将机器比作人。在主人公千方百计找到弹子球机的“她”时,主人公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她”向我微笑,慵懒的地打着哈欠,与“我”共忆往日时光。可见双方何等的两情相悦。反观文中其他人物,主人公却对真正的“她”始终保持克制,有着程序性的,机械性的举动。这便是社会中人的疏离性。这大约就是村上的讽喻。

反观现实,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繁荣发达。却正是在如此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物质资料丰富,精神生活却停滞不前,导致人们对社会产生疏离感,以至主人公只能像狗,弹子球机等非人形象倾诉自己的感情,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悲哀。现今中国,同样,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小康已经实现,但“精神小康”又何时能实现?人们又是否有对社会的疏离感?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社会问题。

总之,语言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充实,时时荡漾在故事中的空虚感和失落感以及深刻独到的隐喻引人深思,回味无穷。这就是村上春树的《1973年的弹子球》。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